蓮愛小魚 作品

第一百八十六章政策的反向性

 宋雨鋒話音剛落,沈厚德和蘇毅微微一怔,想笑卻不敢笑。

 “也不是這麼說。”潘長安若有所思道,“有些時候,能在新聞鏡頭下看到某一個人,說明那個人是值得被付予重託的,當官不像當老闆,忙有忙的道理,只要能忙起來,就一定有清晰的路線,尤其是這些與政策相關的新聞,包括會議主題,都跟會議上出現的人息息相關。”

 “首長所言甚是。”沈厚德附和道,“像艾書記,幾次赴省參加會議,討論的都是經濟,說明明江市在經濟領域上有大手筆,省裡大概率要扶持我們明江市。”

 潘長安聞言,卻是眉頭一皺。

 沈厚德頓時嚇了一跳,連忙小心翼翼道:“首長,我這話說錯了嗎……”

 “嗯,錯了一半,你猜錯了方向。”潘長安堪堪分析道,“我自參加工作至今,當官當了幾十來年,以我這些年的經驗之談,出現在新聞裡的會議,往往是一種相反的信號,越是看著完美的新聞,背後是一系列不良影響,越是具有刺激性的政策的出臺,背後是一個地區的發展疲乏。”

 包括趙扶光在內的眾人,甚至是兩個市長,都沒聽懂潘長安這番話。

 “就比如小沈剛才說的,艾書記在會上再三討論經濟,許是預示著省裡要加大對明江市的支持,但問題是,在什麼情況下,一個地區需要被支持呢?也只有經濟乏力,上行空間不夠飽滿的地區,才需要政策來刺激。”

 幾人聽得一知半解。

 “舉個例子,體制不像企業,企業宣傳商品需要打廣告,但政策不用,政策必須讓社會本身適應,而這種適應本身,恰恰意味著,社會在政策的角度裡存在漏洞,正因為有漏洞,所以才需要政策來彌補。”

 “如果某個地區出臺的政策傾向於文化,那恰恰說明該地區文化事業滯後,如前些年廬陵一帶大力興建歷史博物館,起因是當地文化邊界模糊,境內缺失太多有助於歷史文化輸出的渠道,常常令外來遊客十分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