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海城的魏東征 作品

第190章 姑蘇之旅

 開始的時候拙政園不是叫這個名字,而是叫“創園”,也許是因為當時王士元以其詩文而名聲大噪,修建這個園林的初心是為了消夏,後來有人提議這樣的園林應該有一個有意義的名字,於是便更名為“拙政園”。

 張藝興知道“拙”是一個形同“簡陋”的字,可是當時王士元用這個“拙”字,就不是簡陋的意思了,因為王士元本身就是一個官員,所以他才倡導“拙政園”,希望公職人員能從政務中解放出來,迴歸自然、不忘初心、勿忘人民公僕之責。

 同時王士元用“拙”字,也說明他是一個行為自律、勤儉節約、為國為民的非凡品質,而“政”字則代表著他治理社會的能力和責任感。

 也反映了在明朝時期王士元一心為民、心繫政事。他就是通過園林的設計方式反映出他自己的政治觀念和文化素養。

 看過拙政園的介紹,張藝興就看到了一個延續江南園林特點、保留江南水鄉風格、同時又結合自然山水的拙政園建築,,以及體現出來的人文藝術。

 一個多小時後,張藝興感覺這個始建於明朝,後來又在各個朝代更換了不同園林主人,又逐步完善,維護的拙政園,給他的感覺就是園內景觀獨特、佈局精妙、以移步換景、壑澄幽淺、峰迴路轉等手法,感覺在斑斕的環境中窺見了自然之美。

 還有園林中的古雅的亭臺、亭觀、池塘、花草等繁多的景物,締造了仙境,讓人有身在人間仙境的心裡感覺。

 整個園林以水為主題,水清碧婉,一年四季都是春意盎然。茂盛的荷花開滿了整個蓮花池,漂亮的多品種金魚和烏龜等一些可愛的小動物在池塘的水裡遊弋。

 華夏的古代建築典範要數拙政園裡的“靜雅堂”和“秀芳齋”了。

 張藝興看到眼前目所能及的一座座亭樓、小橋流水、修竹幽徑在一起匯聚,恰似絕美的一幅幅畫卷。

 通過遊看拙政園建築、園林風景,張藝興深深的感覺到它的文化氣息,不僅僅是一座天然的美術館,也是一個集歷史、古今文化、幾百年人文、藝術的綜合體。

 同樣“靜雅堂”、“佩蕊軒”等一些園中亭院,展現出華夏曆史文化和美學傳統真諦的追求。

 張藝興認為自己的這次拙政園之旅沒有白來,既欣賞了自然美,又體味了人文濃情。

 張藝興看著眼前這個氣勢如虹的、先後更換過32位主人的拙政園,心裡也是無比的感慨。

 在32為園林的主人裡其中包括王獻臣、陳之遴、葉士寬、吳璥、張之萬、張履謙、李經羲等人。

 拙政園每次換了主人後,其主人就會對園林進行不同程度的修葺和改建。所以說拙政園能有如今的美輪美奐,也是即從王士元之後32位主人的智慧的結晶。

 張履謙是清末富商,也是拙政園的最後一位主人,現在的拙政園也是由張氏後人無償捐獻給國家的……。也許是拙政園多次的易主,歷經500多年的風風雨雨,它的主人才最後的塵埃落定。

 現在拙政園是屬於國家所有了,不過從歷史記載知道,過去拙政園多次易主,而且其主人非富即貴,身份顯赫,但是幾百年來,幾經易主,盛衰交替,不過最為傳奇的是,拙政園的歷任主人都是富商、高官、有的甚至是帝王將相,但是這所有住過拙政園的主人的人生最終都是慘淡收場,無不讓人浮想聯翩,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