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不盡 作品

【不要買】李廣難封

有勇無謀、治軍不嚴、軍功有限。

劉徹和武帝初年的朝臣們都很詫異地四目相顧:李廣在後世的名聲怎麼會那麼差?

被這樣接二連三的帽子扣在頭上,讓本就好面子的李廣更是羞憤,滿臉鬍鬚炸起,如山一般巍峨的老將軍此時幾乎搖搖欲墜。劉徹忙命言人送來錦團,扶李廣安坐:“李將軍莫急,且聽後人如何分說。”

雖然劉徹已經知道李廣在龍城之戰敗了,但也沒有因此就認為李廣不是一個好的將領,相反,劉徹非常清楚李廣驍勇善戰的能力,在仙蹟出現之前,李廣便是大漢威懾匈奴的一面活招牌,正因有李廣鎮守邊境的數年,匈奴才不敢南下劫掠。而且,李廣治軍不嚴,怎會有這種說法?李廣愛兵如子是出了名的!在此時此刻的漢朝,李廣的官聲是非常好的。故而人人都驚訝。

[七十歲是什麼概念,爺爺今年七十一

歲,很多重活都幹不動了,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背了,有時上個樓梯啊,腿腳也抖,但人家李廣還為漢朝上陣殺敵呢!大家騎過馬沒有?據出土的文物考古,西漢漢初已有了簡易的馬鞍,卻沒有馬鐙,將近七十歲的李廣,卻還能在這種情況下撒開韁繩、在高速的馬背上雙手開弓!還得到“殺虜極多”的記載。

這身體素質,爺爺自愧不如啊!

咱們要說的戰役,便是元狩二年,漢匈之間爆發的右北平之戰。

這場戰役開打之前,我們必須來說一說漢武帝對這戰爭所做的前期準備、人員調動。

而這張戰役的兵力設置,也能非常明顯暴露了漢武帝在得到衛霍二位天才將領以後,所轉變的“重西輕東”的軍事戰略:在右北平之戰中,主力大軍是驃騎將軍霍去病與合騎候5萬騎出隴西、北地二千里。

另一路是李廣四千騎先至右北平,博望侯張騫率萬騎後至。]

博望侯張騫!

漠北正受匈奴人關押的張騫怔了一下。

他日後......候了!!

堂邑父也激動地望向張騫。

劉徹連忙將輿圖都搬了過來,目光在右北平郡與隴西、北地之間來回掃視,他不太明白未來的自

麼要把騎兵分在這兩個地方,而且是如此懸殊的兵力安排!

右北平....不是有什麼特殊之處??

林爺爺接下來果然解答了他的困惑:

[5萬騎與1萬4千騎的差距已經非常明顯,為什麼漢武帝會這樣安排?

因為這場戰役,漢武帝的意圖便是要用李廣與張騫的1萬4千騎鉗制那個地位僅次於匈奴單

的左賢王,當時左賢王在右北平郡囤積了重兵,他的兵力是多少?

四萬騎!

漢武帝是個怎樣的皇帝呢,他是個在軍事上非常敏感、也非常瞭解手底下文臣武將優缺點的皇帝。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真是單純因為他對衛霍在軍事上的才能給予優渥待遇嗎?但爺爺卻認為,這恰恰是漢武帝對出擊匈奴的戰略調整咱們來看看當時匈奴的兵力分佈。

匈奴左賢王囤積重兵在漢朝邊境東線的上谷、右北平郡,這是匈奴實力非常雄厚的一支精兵,僅次匈奴單于。而霍去病也要面對西線的雲中、隴西等地匈奴單于麾下的主力。匈奴騎兵來去如風,兩邊一旦合兵,漢軍勝利的希望將會變得渺茫。

為此,漢武帝還命衛青、公孫敖率軍進攻東線與西線中間的河西地區,只有拿下河西,切斷、孤立東西兩部匈奴的聯繫,再用李廣張騫的一萬四騎拖住左賢王部,霍去病才能如一支最鋒銳的劍打穿匈奴主力!三個戰場必須相互配合,這場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大決戰,才能夠完成

妹妹,我記得你之前玩遊戲,說團隊中,既要有能在前頭硬抗所有攻擊的坦克,又要有能靈活穿插繞後的刺客,因此漢武帝這一仗也是如此安排的:他要讓漢朝最鋒銳的長劍刺穿西線匈奴王庭,也要用最堅韌不拔的盾阻止東線的匈奴左賢王部來援救

霍去病是他選中的長劍,衛青鎮守中線,李廣與張騫便是他認定的堅盾。

因此,這一次霍去病率大軍出隴西時,漢軍幾乎所有精銳騎兵的主力都集中於河西戰場,處於東線的李廣、張騫部隊就是一個牽制、吸引匈奴左賢王兵力的誘餌。他們要做的本來就不是贏,而是要為霍去病以及衛青、公孫敖的漢軍主力爭取時間!

他們要做的,就是拖住左賢王,哪怕一天,哪怕兩天,哪怕一萬四千騎全軍覆沒。

這樣的戰術安排,李廣身為半生戎馬的老將,會不知道、不清楚嗎?

他知道的,他與張騫都知道。

為了大漢之安寧,生死又何懼呢?

這樣的戰術安排己有了咱們後世游擊戰的影子,可以說很具備戰術眼光,但比較可惜的是,公孫敖在河西沒能進攻到位,沒有真的拿下河西,導致很大比例的匈奴逃竄到了霍去病的主戰場,讓霍去病承擔了非常大的戰損比例。而右北平這頭也出了差錯,張騫不是行伍出身,打仗不是他的強項,本應該熟悉地形的他居然迷路了!導致他出戰以後一直裹足不前、瞻前顧後,行軍速度很慢,很快就和李廣失去聯絡,沒能按計劃抵達戰場與李廣一同阻擊匈奴。也是因為這一戰,張騫因延誤軍機,之前出使西域有功而得封的博望侯被漢武帝擼掉了,變成了庶民。]漠北,堂邑父本來正高興激動地攥住張騫的手,聽到這句話頓時僵住了。

張騫也呆呆地低下了頭

他封侯.....然後他又變成麻民........

嚶,他一生真的好坎坷啊!

[匈奴也不傻,發現李廣就那麼點人,立刻率軍切斷了李广部後路,形成了包圍圈,準備吃掉這支漢軍。就這樣,在這一場戰役中,李廣的四千騎就被十倍於已的左賢王軍圍困住了在這樣兵力懸殊的情況之下,李廣軍被匈奴包圍了一重一重又一重,有士卒感到恐懼,李廣直接派兒子李敢率幾騎衝入匈奴包圍圈,再殺回大營以振士氣,李广部果然士氣大振!為拖住左賢王,李廣與他麾下四千騎漢軍一直頑強抵抗、浴血奮戰,但李广部與匈奴實在人數懸殊,先拼光了箭、人馬都死傷慘重,但他們到最後卻還能夠維持陣型,沒有馬了,就抽出長刀,向匈奴再次衝鋒!李廣應該也以為自己要死了吧?

但他沒有懼怕。

《漢書》記載李广部:

“白刃相接、拼死力戰!”

最終,李廣用四千騎抗了匈奴四萬騎兩天一夜,終於堅持到張騫率援軍到來。

根據《漢書·武帝傳》記載,雖以寡敵多,李廣的四千兵竟然能夠“廣殺匈奴三千

餘人,盡亡其軍四千人”!,這可不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的吹捧,而是漢朝官方記錄。

我們都知道,一個有關戰爭的“蘭徹斯特平方律”:近戰時,戰爭一方的實力與

本身數量的平方成正比。而此時,匈奴騎兵的數量是李廣的十倍,按照這個規律,匈奴的戰力已經達到李廣軍的百倍了。面對這樣懸殊的戰力,李廣與其部下敗退了嗎?沒有。崩潰了嗎?沒有。一個治軍不嚴的將軍,一個只知自己勇猛不會治軍的將軍,相信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而漢武帝將這樣一個老將放在這個位置上,是因為對他能力不認可,不願意給他重兵嗎?

爺爺個人認為,恰恰相反。

一是張騫與李廣作為九死一生的誘餌,不需要那麼多兵力,而張騫比李廣爵位高,故而張騫領兵數量更多;二是在元朔二年,漢武帝已經為了這一戰提前啟用李廣,命他代替韓安國任右北平郡太守,李廣一到右北平就加強軍備與全郡防務,這個與匈奴周旋了半生的老將,好像只要背靠城池就能籠罩那個什麼......你們年輕人常說的buff。左賢王與李廣交手好幾次,硬是找不到可以下嘴的地方,還常常被李廣反打,以至於“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所以啊,其實只要認真查閱史料,就會發現,漢武帝並沒有想象中那麼不重用李廣,而李廣也不像如今傳言中那麼無能,只不過為了戰勝匈奴,每個人都有他們的時代使命。當然,迷路這事兒就是能力所限,李廣為將的短板所在了,這隻怕也是漢武帝后期連坦克也不讓他當、不願意信任他的原因了。不過漢朝將領除了衛霍,好像大家都迷路過,公孫賀、公孫敖、李廣、連張騫這個地理達人也沒能倖免咱們不得不再次感嘆,衛霍真是天才啊!]

好嘛,劉徹這下可明白了先前為什麼仙邊

總說漢軍找不到匈奴了。

他不由無奈地扶住了額頭。

這都是什麼事兒啊!

[不過,也正因為那幾年李廣等人死死守住了右北平一面的東線,也成功拖住了匈奴左賢王的騎兵,身處西線的衛霍二人主動出擊匈奴單于的主場再無後顧之憂,他們可以放開手腳、盡情揮灑他們卓越的軍事能力,對匈奴單于發起了全面進攻!這就是漢武帝極為精明、智慧的“重西輕東”的大戰略!

這樣的戰略可不能用對某個將軍的喜好與成敗來輕忽斷言,一個國家十多年的戰爭,這些勝利離不開漢武帝高明的戰略定位,也離不開諸多將領在背後付出生命的努力,我們不能否認衛霍的閃耀與天幸,卻也不能無視他們背後默默守衛國家邊疆的李廣、韓安國等東線將領。那麼,為何歷史上總說李廣無功?

因為漢武帝調整了對付匈奴的大戰略,卻沒有調整“計首受功”的封爵制度,這樣簡單粗暴的傳統記功制度是無法衡量韓安國與李廣等人在守邊上付出的功績的。]

漢武朝。

劉徹微微盛眉:以首級計軍功無法衡量守邊將領的功績?那該如何計軍功呢?

但李廣這成天迷路也不是個事兒啊!

還有張騫,真不是打仗的料子啊!

劉徹心底腹誹:李廣封不了侯可怨不得他!

[另外,《漢書》還記載(並不是《史記》中的記錄),李廣治軍頗得其道,尤其重視“斥候”等特種兵的培養,千年之前,李廣就已經明白了信息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啊!他真的有勇無謀嗎?還有人說李廣明明知道匈奴人多,為什

麼不提前躲避匈奴騎兵?非往裡頭衝!還不就是想搶功勞封侯?就不能等等

張騫?先不說能不能躲得開,若李廣真的率軍繞過匈奴主力,避而不戰,或是因為等待張騫不小心放任左賢王率騎兵阻繞西線戰場,毀了漢武帝辛辛苦苦佈置的戰術,漢武帝一定會第一個扒了他的皮!大家現在明白了嗎,“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其實根本就不在

f李廣打的那幾次敗仗上,那幾場硬抗匈奴主力

戰鬥,或許漢武帝也沒想過他能贏,從這一角度來看,東線的這些將領,他們其實是整個國家對外軍事大戰略調整中的犧牲品,也是必須犧牲的部分。]原來如.....原來如此啊!!!

仙蹟的中肯之言,叫李廣不由老淚縱橫,他以袖遮面,不願叫人見到他的面目。

[漢匈戰爭從元光六年(前129年)秋至元狩四年(前119年)整整十年。這十年裡,衛霍二人格外爭氣,為漢朝取得了無數勝利,將匈奴打穿遠遁。因此,在這十年間,漢武帝大行爵賞,先後封侯者數以百計,就連李廣的部下,在跟隨衛霍出征後,都有不少人撈到了侯爵。衛霍以壓倒性的實力襯托得其他將領都黯淡無光,也不僅僅是李廣了。

而李廣在這十年間又如何呢?老實說,李廣是個長處很明顯,短處也很明顯的將軍,除了一些小戰,他五次出戰,兩次當坦克敵眾我寡未能勝利,兩次迷路未遇匈奴寸功未立(其中有一次要帶兵翻越大漠,確實比較難),最後一次更是導致了他的死亡。這讓迷信的漢武帝認為他“數奇”一“數奇”就是點背、倒黴,命數不好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