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千古2





【袁爺爺,我們想你了。】




洪武八年,朱元璋也看得熱淚盈眶,他本就是貧農出身,一眼便能看出那老者是個真正幹農活的人,他日-日泡在田地裡,才能研究出那雜交稻,讓後世那麼多人都不再捱餓。




“這是個聖人!”朱元璋拿袖子抹了抹淚,“咱若是能得袁老,咱也不必發愁了。”




莫說十八億畝,大明的黃冊上記載的田畝數僅有三百八十餘萬畝!那後世萬曆鱉孫朝,張居正為他清出來七千餘萬畝田,已經讓朱元璋心肝膽寒,若非群臣在場,他早就想破口大罵。




但後世卻又18億畝,且聽那袁老的意思,這數字是不容侵-犯的底線,想來正經田畝數定然比這個數字還多。




那麼多的丁口、那麼多的田地又有那樣高產的稻種,怨不得他們能養活那麼多人,又能供養其那麼多的讀書人。




田畝、糧種與人口,三者缺一不可。




朱元璋嘆息:“糧食還是根本啊。”




少年朱棣卻神色認真地道:“爹,兒子愚見,這天靈靈地林林姑娘離咱們也不過幾百年,袁老花了五十幾年研究出來了這雜交稻,咱們比不上人家,那花上個一百年又如何?若真能做成,恐怕咱大明不止多一百年國祚呢。”




“你個龜兒,總算說了點有用的話,可這事不好辦,就是尋遍天下善農耕的老農,只怕他們也弄不明白何為雜交稻!”




朱棣眼珠子一轉,打仗必須得有糧,有糧才能養後世說的空軍!這事必須得辦!於是從身後一把將弟弟朱橚拽了出來:“爹,老五耐性好,還喜歡種花種草,他種什麼活什麼,還能夠辨識百草,天靈靈地林林姑娘不是說了要去尋那什麼不會生娃的稻種,這不就是老五的專長嗎?不如就叫他來辦!”




朱元璋也想起來這兒子的確記性好又愛種花草,猶記得立春他帶著標兒與這些龜兒們一起下地行籍田禮,這麼多兒子裡,就數他鋤頭揮得好!不由大手一揮:“有理,老五,這雜交稻就交給你了!你要專心致志、好好地研究出來,這可是關係天下生民的大事,別叫爹失望啊!”




朱橚晴天霹靂:喵喵喵??




康熙朝。




本在糾結那“嬛嬛朕能不能睡中間”到底是不是老四的康熙聽到雜交水稻精神一振?->>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本就是個極留心農耕的皇帝,紫禁城裡的豐澤園便有他親自種下的幾畝稻田。而且就在康熙三十五年,他在例行巡視豐澤園時,意外發現了一抹提前成熟的稻穀,這稻穀不僅穗粒飽滿,還在六月就成熟!他立刻命人將此稻種留種,去年再次種下,果然又在六月熟了?br />




他從中優中選優,挑選了其中最好的再次留種,明年再種。




如此年年播種收割,康熙用這“一穗相傳”的笨法子不斷選育、培育出了大量早熟又耐寒的新稻種,此稻種不僅成熟早,吃得來也是鬆軟可口、香甜細嫩,尤其用來煮粥,湯汁柔滑卻不散碎,如今不僅在宮中廣泛耕種,在京郊萬泉河畔也開墾了千畝稻田,他早已預備將此稻種往江南也推廣過去,讓天下人都能吃上這樣好的“御稻”。




如今仙蹟提出的雜交水稻,也為他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康熙自己種過稻子,他甚至知道稻米是雌雄同花、自花授粉的,可林姑娘說要人工授粉、三系雜交……稻米要如何才能人工授粉,三系又是哪三系?




他不禁陷入了深深思索之中。




貞觀元年,李世民也跟左右眾臣嘆息道:“老百姓就像那水,既能讓船安穩航行,也能掀起驚濤駭浪將船掀翻。而你做了有利於百姓的事,百姓也會記得你。那袁老如此造福百姓,百姓也始終惦念著他,即便他走了,人們也懷念他,正是這個道理。”




民以食為天,李世民想了想,召來司農寺卿,囑咐道:“卿可知稻可雜交?”




司農寺卿慚愧地低下頭:“臣只知吳地肥沃而物候適宜,稻米一歲再熟,卻不知稻米可否與他物雜交,臣愚昧。”




“哎,朕也是今日才知曉,卿不必自責。”李世民將其攙扶起來,道,“稻米雜交後產量頗高,只是難度頗大,以後司農寺便著手研究此事,路雖艱,行則必達,朕也不奢望立時能研究出來,只盼望朕有生之年能見到天下人都溫飽無憂啊!”




“臣遵旨。”司農寺卿連忙鄭重應下,退下後卻很是疑惑:大唐主食大多以麥造面,長安的老百姓乃至達官貴人家中的主食都以餅、面為主,飯粥次之。因此長安東市中有數不勝數的“麩行”與“賣麩人”,那便是長安的糧行、糧商。稻米則大多是南人食用,且稻飯昂貴,向來是招待貴客或高門世家才能食用,聖人怎的突然想起要問稻?還要將稻雜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