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春鳶 作品

不再忍耐(中間新增600字)

《被嫡姐換親之後》全本免費閱讀

第 68 章 v 不再忍耐 ( 中間新增 600 字 )

被點順天府鄉試主考官後 , 為避嫌疑 , 雕珏當斷絕一切不必要的交際 , 直到八月未 、 鄉試放榜 。

紀明遙每日入宮排練 , 更沒時間與人往來 。

兩人每天到家就不再出門 , 將慶賀之事與其餘交際等事全託付給了兄嫂 , 一個專心排練封后大典 , 抽空還要與幾位產婆總結產鉗使用情況 、 商討改進 , 另一個專心 )

備秋閘出題 。

做哥嬴的看著他們忙碌 , 替他們打理人情往來 , 雖然額外累些 , 卻也甘之如館 。

夜間無人時 , 崔瑜還與妻子說私話 :“ 那日陛下面前 , 左相和於尚書推舉左副都御史 , 共有三位人選 , 因我年紀輕 、 資歷潑 , 本排在最後 。 阻下卻親口點了我任正職 。

當天弟妹又被皇后傳入宮中 , 加封恭人 。 第二天 , 阿珏又被點了順天鄉試主考官 。 想朱我三人這份機緩 , 都必與弟妹相關 。 弟妹與寶慶郡主交好 , 或許早在皇后娘娘面前有 3

功勞 ?“

“ 竟是如此吊 ? “ 蛋安然吃驚 。

但仔細想了想 , 她便恍然 : “ 若真是這樺 , 倒說得通 。 大爺回京三年 , 雖歷有功勞 ,

是早該動一動了 , 可一升便是左副都御史 , 我本還驚呢 ! 我還以為 , 必是於世伯舉薦之故 ? 可於世伯又從未徇私過 , 都是憑公舉薦 。 且即便盡力推舉 , 總也要隔下點頭才行 。

算上弟妹與阿珏兩件喜事 , 家裡三喜臨門 , 必得有個緣故 。 這就是了 。“

「 可弟妹能在皇后娘娘面前有什麼功勞 ? “ 她又實在想不出 。

「 這便不好多問了 。“ 崔瑜只笑道 ,“ 總歸響們只需記得弟威的情分 。“

孟安然一嘆 。

捧著肚子側過身 , 她自惑笑道 :“ 現在想想當日那些 「 嫖庶 / 的話 , 我自己也覺得可笑了 。 哪一朝哪一代 , 封皇后 、 立儲君 , 是隻看嫡庶和誰更可憐的 ? 分明自小也讀過幾本史書 , 當時卻竟擰住了 。“

“ 那是夫人心軟 。 雖不如弟妹看得清楚 , 也是夫人獨有的長處 。“ 崔瑜忙說 ,“ 況

且 , 難道我那時就不糊塗 7“

他感嘆說 :“ 我還不如夫人 , 顧念到六殿下可憐 。 我滿心只有一句 ,「“ 立嫡才是正

搖曳燭火下 , 夫妻倆互相看了看 。

孟安然先彎起眼睛 。

崔瑜便也放鬆下來 , 一起笑了 。

七月十二日 。

紀明遙入宮排練的第五天 。

前四天 , 上午排練結束後 , 皇后都不留她用飯 , 也不會傳她再有吩咐 , 便直接放她出宮 。

但今日結束 , 卻已有一位年輕女官在旁等候 。

這女官請她先至偏殿整理儀容 , 又歇息了半刻 , 方帶她回到正殿 。

“ 免禮 。 “ 劉皇后仍先含笑賜座 。

「 不知娘娘留下明遙妹妹 , 是有什麼吩咐 ?“ 坐定 , 寶慶先笑問 , “ 娘娘 , 我可餓了呢 1 “

“ 是有幾句話 ,“ 劉皇后也笑同她說 ,“ 不會耽誤你們吃飯的 。“

她便看向紀明遙 :“ 明日你三妹妹與柴家大喜 , 我放你一日的假 , 你回去賀她新婚吧 “

寶慶一怔 , 忙要說話 。

可看了看明遙妹妹 , 她又忍住 、 閉上了嘴 。

劉皇后眼神稍動 。

“ 熄媳 , 請恕臣無禮 , 不受媳媳今次恩典 。“

紀明遙站起身 。

她深深行禮 , 後背發涼 , 手心也在冒汗 。

但她仰起頭 , 堅持說出 :“ 臣願不去 。“

她是上了皇后的船 。 皇后也回報 、 賜予了她榮光 、 身份 、 地位 。

她已對皇后的志向有了些許猜測 。

可她還想確認 , 皇后是否會包容甚至讚許她的真正為人 ? 還是也會以為她乃不孝不悌 、 氣量狹小 、 睽眺必報 、 不堪大用之人 。

皇后不會不知她與姚姨媳之間的仇怨 。

今日有此問 , 皇后想聽到她怎樣的回答 、 又想看到她如何做 ?

但不論皇后期望什麼 , 她的真正回答只有一個 。

不過 , 為了儘可能達成目的 , 她也願意今後作出偽裝 。

只這一次 , 她想給自己一個冒進的 、 嘗試的機會 。

劉皇后凝視了紀明遙許久 。

她拾手 , 揮退不必要的人 , 只留了幾個心腹在側 。

寶慶著實坐不住了 , 也已起身站立 。

殿內寂然無聲 。

冰山上籠罩著清淡的薄霧

劉皇后按了按自己圓潤的指尕 。

她笑容未變 , 問紀明遙 : “ 為何你情願不去 7“

“ 熄媳 , 臣便直言相告了 。 “ 紀明遙也未動神色 。

她平靜而清晰地說 : “ 安國公府三姑娘紀明德的生母為姨娘姚氏 , 姚玉靜 , 臣的生母為姨娘沈氏 。 十二年前 , 仁聖九年五月二十八日 , 臣的生母已懷胎六月 , 姚氏將她推下閣樓 , 致使兩日後母子俱亡 。 姚氏雖早已伏法被誅 , 但當年紀明德曾惡意指認臣說謊 , 妄圖包庇兇犯 , 使臣不得為生母鳴冤 。 臣至今記得 。 所以 , 不願去恭賀她新婚之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