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收郭嘉(四)

 郭嘉沉思片刻,問出了心中的疑問。

 “我在雒陽時,曾見貧寒少年在巷口讀書,仔細詢問下才知道,皇叔在雒陽開設學堂,不但讓他們免費讀書,成績優異者,還有糧食進行賞賜,敢問皇叔此舉是為何?”

 郭嘉這樣的問話,劉隅一點都不懷疑, 這個時代貧寒子弟,根本就沒有讀書的機會。

 他們世世代代,能夠有食果腹,有衣禦寒,就已經祖燒高香了。

 至於想讀書,就算他們夢裡恐怕也不敢幻想。

 劉隅不回答,開始反問郭嘉。

 “敢問奉孝,如今天下混亂的原因是什麼?”

 “宦官外戚專權,致使黃巾之亂,朝廷想要平息禍亂,就不得不讓刺史掌握軍政大權,這個計策對於平定黃巾之亂,肯定大有裨益,可平息禍亂後,就造成了諸侯尾大不掉的局面。”

 劉隅淡淡而笑。

 “奉孝心中還有一條,恐怕沒有說出來吧,這一條就是皇帝昏聵。恆靈兩帝。他們親小人,遠賢臣,才讓國勢逐漸衰微。”

 郭嘉點頭,很顯然劉隅這番話,正是他因而不說的, 他雖然狂悖,面對劉隅,也知道為尊者諱。

 劉隅轉頭問滿寵。

 “伯寧,你認為天下混亂的根源是什麼?”

 滿寵微微沉吟,開口說道:“我以為天下凌亂,在於法令不明,法令破壞,人人心無敬畏,肆意亂法,如此這般,豈能不凌亂無序。”

 劉隅淡淡一笑。

 “你們說的都有道理,可我認為都不是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

 郭嘉和滿寵四目相對,兩人都從對方眼中,看出了疑惑。

 如今大漢天下變成如今這種模樣,明眼人能都看不出,無非就是這幾個原因。

 怎麼聽劉隅的意思,這根本不是就是問題的關鍵。

 這怎麼可能,兩人都是飽學之士,特別是郭嘉,更是以見識遠博而聞名。

 郭嘉對於這個問題很自信,他出身世家大族,他交往的名士不少,其中不乏像荀彧那樣的王佐之才。

 漢室衰微的原因,他和荀彧談論過無數次,其他問題他們多有爭論,可面對這個問題,兩人的觀點出奇一致。

 皇帝昏聵,宦官亂政,外戚專權,這一樁樁,一件件,都是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

 看著劉隅臉上帶著自信的笑容。郭嘉行他行禮。

 “願聽皇叔高見?”

 “高見談不上。”劉隅端起酒杯飲了一口,繼續說道,“奉孝既然知道黃巾之亂?可知道禍亂天下的黃巾賊,是何出身?”

 “他們多是流民,因為無家可歸,四處遊蕩,被黃巾賊首領張角蠱惑,才開始隨著他禍亂天下。”

 “奉孝說不不錯,可大漢天下為何會有這麼多流民?”

 “他們本來也有自己的土地,也有自己的家鄉,是因為土地被世家大族兼併殆盡,才不得已四處遊蕩,成為流民。”

 “試想一下,如果他們手中還有土地,並且能讓他們一家老幼豐衣足食,誰又願意背井離鄉,四處遊蕩,過著朝不保夕,刀口舔血的日子。”

 劉隅這番話,讓郭嘉陷入了深深沉思。

 這個答案顯然出乎郭嘉的意料,在他的認知中,世家大族不是造成這方面的原因,還是維護大漢天下的基礎。

 黃巾之亂橫跨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人數近百萬,為什麼會在短短九個月就沒迅速平定,正是因為世家大族紛紛出手,他們利用自己在當地的影響力,發動家族的實力,才讓黃巾軍退出了歷史舞臺。

 可以說如果沒有世家大族,大漢天下早已經分崩離析,哪還能維持表面上的平衡。

 這也難怪,郭嘉出身於陽翟郭氏,家族在當地也是數一數二存在,他從小接受的教育,就不容他對於自己的身份產生懷疑。

 滿寵出身不高,對於世家大族強大也看在眼中,之前他之看到世家大族的跋扈時,心中雖然氣憤,但並沒有多想。如今聽到劉皇叔一番話,心中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

 看著兩人都在沉思,劉隅淡淡而笑。顯然剛才自己的言論,讓他們覺得有些難以理解。

 這也難怪,雖然他們多智,是這個時代的佼佼者,可想要跳出時代的侷限性,來看待問題,顯然是個不小的考驗。

 短時間內劉隅很難說服他們,劉隅既然拋出這個問題,就有信心能讓郭嘉臣服。

 沉默,長時間的沉默後,郭嘉的聲音在堂內響起。

 “皇叔認為這天下禍亂的根源是世家?”

 劉隅搖頭。

 “光武中興後,封賞功臣的初衷,也是為了和大臣共治理天下,當時的世家大族,安定地方,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每次遇到災荒之年,他們會拿出家中存糧,救濟百姓,他們的賢良之名也在鄉間傳頌。”

 “如今世家還是那些世家,遇到災荒之年,他們不會在拿出糧食救濟百姓,而是趁機兼併

土地,魚肉鄉里。這是為何?根源在於人心喪亂,欲安天下,先取人心,唯有行仁義,持忠孝,除賊扶漢,方能人心所向,天下大定。”

 劉隅緩緩說出自己的主張,說出最後引出自己的政治方向。

 安天下,救人心!

 劉隅的分析讓郭嘉連連點頭,不得不說,劉皇叔這番見解,的確獨特。

 他仔細想來,覺得劉皇叔說的很有道理。

 不論他承不承認,如今的世家和光武中行時,已經完全變了模樣。

 或許時代太過久遠,讓本屬於世家大族身上賢良的本質,失去了蹤跡。

 或許真像劉皇叔說的那樣,是人心。

 人心混亂,讓原本存在社會中恭、寬、信、敏、惠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在人心喪亂這塊土壤下,必然會生出無數爾虞我詐,無數的明爭暗鬥。

 只有重塑這塊土壤,才能結出最為絢麗的花朵。

 “他們本來也有自己的土地,也有自己的家鄉,是因為土地被世家大族兼併殆盡,才不得已四處遊蕩,成為流民。”

 “試想一下,如果他們手中還有土地,並且能讓他們一家老幼豐衣足食,誰又願意背井離鄉,四處遊蕩,過著朝不保夕,刀口舔血的日子。”

 劉隅這番話,讓郭嘉陷入了深深沉思。

 這個答案顯然出乎郭嘉的意料,在他的認知中,世家大族不是造成這方面的原因,還是維護大漢天下的基礎。

 黃巾之亂橫跨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人數近百萬,為什麼會在短短九個月就沒迅速平定,正是因為世家大族紛紛出手,他們利用自己在當地的影響力,發動家族的實力,才讓黃巾軍退出了歷史舞臺。

 可以說如果沒有世家大族,大漢天下早已經分崩離析,哪還能維持表面上的平衡。

 這也難怪,郭嘉出身於陽翟郭氏,家族在當地也是數一數二存在,他從小接受的教育,就不容他對於自己的身份產生懷疑。

 滿寵出身不高,對於世家大族強大也看在眼中,之前他之看到世家大族的跋扈時,心中雖然氣憤,但並沒有多想。如今聽到劉皇叔一番話,心中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

 看著兩人都在沉思,劉隅淡淡而笑。顯然剛才自己的言論,讓他們覺得有些難以理解。

 這也難怪,雖然他們多智,是這個時代的佼佼者,可想要跳出時代的侷限性,來看待問題,顯然是個不小的考驗。

 短時間內劉隅很難說服他們,劉隅既然拋出這個問題,就有信心能讓郭嘉臣服。

 沉默,長時間的沉默後,郭嘉的聲音在堂內響起。

 “皇叔認為這天下禍亂的根源是世家?”

 劉隅搖頭。

 “光武中興後,封賞功臣的初衷,也是為了和大臣共治理天下,當時的世家大族,安定地方,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每次遇到災荒之年,他們會拿出家中存糧,救濟百姓,他們的賢良之名也在鄉間傳頌。”

 “如今世家還是那些世家,遇到災荒之年,他們不會在拿出糧食救濟百姓,而是趁機兼併土地,魚肉鄉里。這是為何?根源在於人心喪亂,欲安天下,先取人心,唯有行仁義,持忠孝,除賊扶漢,方能人心所向,天下大定。”

 劉隅緩緩說出自己的主張,說出最後引出自己的政治方向。

 安天下,救人心!

 劉隅的分析讓郭嘉連連點頭,不得不說,劉皇叔這番見解,的確獨特。

 他仔細想來,覺得劉皇叔說的很有道理。

 不論他承不承認,如今的世家和光武中行時,已經完全變了模樣。

 或許時代太過久遠,讓本屬於世家大族身上賢良的本質,失去了蹤跡。

 或許真像劉皇叔說的那樣,是人心。

 人心混亂,讓原本存在社會中恭、寬、信、敏、惠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在人心喪亂這塊土壤下,必然會生出無數爾虞我詐,無數的明爭暗鬥。

 只有重塑這塊土壤,才能結出最為絢麗的花朵。

 “他們本來也有自己的土地,也有自己的家鄉,是因為土地被世家大族兼併殆盡,才不得已四處遊蕩,成為流民。”

 “試想一下,如果他們手中還有土地,並且能讓他們一家老幼豐衣足食,誰又願意背井離鄉,四處遊蕩,過著朝不保夕,刀口舔血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