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月夜 作品

第585章 大漢忠良董仲穎

 等到首都遷往洛陽之後,朝廷的注意力不再聚集在西北,就漸漸開始混亂,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方面是羌人和漢人之間有矛盾。

 漢羌是真正的同源,尤其是對洛氏這種周族來說,但是現在不是周族之世了,而是漢人的天下。

 另一方面就是邊境武人故意生事,以邀功請賞。

 這實際上是非常普遍的一件事,邊境武人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是邊境安寧,國泰民安嗎?

 當然不是!

 除了少數覺悟極高的將領之外,誰信這些武人為國為民,誰就是**。

 鎮守邊境的唯一目標就是立功,在戰爭中攫取升遷的資本,如果沒有戰爭,那就自己挑起戰爭。

 至於挑起戰爭之後,死去的那些人,這些武人可不會在意,甚至還會覺得,這明明是立功翻身的好機會,不識好歹。

 但實際上大多數人,是不願意打仗的。

 所以擅起邊釁,一直都很讓人詬病。 因為這實際上相當於以權謀私,用國家的資源和他人的生命,來給自己的公卿之路添磚加瓦。

 董卓從入仕以來,他的目標就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斷地往上爬。

 雖然他不知道爬到什麼地步算是結束,但是以他目前的地位,刺史乃至於太守都不能讓他滿意。

 要一個州牧才算是合理,就像是當年陳蕃被任命為幽州牧,隻身入幽州對抗東燕國那樣。

 唯一的問題是,漢廷有三互法,所謂三互法,極其複雜,其中有姻親等等各種計算,但最一開始的三互法,很簡單。

 即官員不得在籍貫地擔任最高長官,即不得在本縣擔任縣令,不得在本郡擔任太守,不得在本州擔任州牧。

 董卓他是涼州人,根據三互法他不能當涼州牧,這讓董卓有些發愁。

 在董卓的崛起過程中,這種挑起戰爭的事情太多了,他不僅僅是和羌人打仗,還和西域打。

 只要西域的國主不服從他,他就安上一個造反的帽子,然後直接打過去。

 朝廷對西域的態度本就不好,畢竟就在西域還有兩個劉氏的諸侯王國,依仗著天高皇帝遠,只是表面上服從朝廷,但是實際上卻不將朝廷放在眼裡。

 董卓對西域的敲打,整個大漢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護羌將軍這種雜號將軍,做這件事是有些出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