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月夜 作品

第375章 先王之道!

 不過賈誼倒是不太在意,畢竟孟儒是不同的,這世上總是有他們的位置,畢竟亞聖的地位擺在那裡,不可能跳的過去。

 劉徹轉向賈誼問道:“丞相,您也是天下知名的大儒,剛剛董生的言論,您可有什麼看法呢?”

 賈誼搖頭道:“董生所言有理,匈奴入寇漸多,這天下不可能一直如這數十年,沒有天災,遲早要兵戎相見,天無二日,地無二主,匈奴單于必須臣服在您的麾下,就像是西南夷之中那些臣服的部落之主一樣,這是毋庸置疑的。”

 賈誼這一番相當霸道的言論,劉徹一點都不意外,或者說任何人都不會感到意外,因為這就是世人對儒生的印象,一群文質彬彬的內在卻極為霸道的狂人。

 很多人會因為一些表象而忽視內在的邏輯,比如真實的歷史上,很多人因為項羽暫時的分封,就認為項羽喜歡分封制,甚至以為項羽想要退回到春秋時代。

 實際上稍微思考一下,看一下項羽的分封方式,就明白項羽實際上是想著諸侯混戰,削弱他們的力量之後,再平定天下,只不過他沒有劉邦的能力,失敗了而已。

 若是劉邦剛剛建立大漢朝,分封了異姓王之後就崩殂,或許世人也認為劉邦是想要恢復分封制了。

 由於實行法術的秦國最為積極進取,最終得到了天下,於是法術家成為了開拓的代名詞,而儒家則被認為保守,這實際上同樣是誤解。

 從法術家的歷代先賢典籍之中就能看出,法家首要的是維持君主的地位,這就需要一個相當穩定的社會,而戰爭則是最不穩定的方法,所以法家從根本上是排斥戰爭的。

 直到耕戰體系的出現,似乎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最終還是受到了反噬,秦王朝崩潰的極快。

 儒家同樣在試圖構建大一統,並且選擇了區別敵我文明的方式,這對民族的形成有極大的貢獻。

 “董生,朕請您做十三經博士,在太學授課,您的理論應當使天下人知曉。”

 劉徹朗聲說道,董仲舒心中激動,知道這就是自己飛黃騰達的開始了,賈誼則心中一凜,知道劉徹想要為戰爭造勢了。

 看來這位皇帝早就想要和匈奴開戰了,賈誼心中有些對未來戰爭的不安,但還是沒有阻止。

 ————

 在西方世界中,民族是國家的主體,文明則是世界的集合,但是在東方,“夏”是一種文明的集合,又是王朝的聚集,這是一種向心力極強的文明,它反對“夏”之間的分裂,任何一個夏文明的知識分子都致力於統合所有的“夏”,如果一個君主不願意統合,那麼他將會被取代,這是東方世界許多戰爭的邏輯所在。——《全球通史·亞洲古代諸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