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走神了 作品

第218章 種糧的也想摻和賣糧

 商槐堂心裡難受,什麼時候百姓可以一直吃上這麼便宜的米,米多到吃飽再不是問題。 

 他當這一地郡守,幾乎大半的時間在全郡走訪。象師家這樣佔了大片土地的糧農大戶,目前看還是更有優勢。因為單打獨鬥的小散農,在種田上往往付出更大,收益更少,日子更難。他這產糧大郡之所以是有名的米鄉,一是天時地利,二就是人和了,有這些大戶確實產量更高。 

 比如用水灌溉田地,師老太太幾乎為師家所有的田地解決了,師家掏錢修渠,建水車,打井,她家的地不愁用水。 

 用水一旦發生爭搶,因為都是她家的佃農農奴,她有絕對的權力解決爭端,建立規矩和秩序,用水的效率也極高。 

 還有農具和耕牛,師家也是保證的,鐵器貴,散戶哪有這麼多合適的工具用。 

 如果因為意外,比如搶收那幾天人力不夠,她手下的莊頭、地頭因為都要向師家交糧報總賬,不可能讓一大塊地無人收,自己就會安排人力去幫著搶收。 

 他上次暗暗走訪時,就見到一戶因為參加親戚的喜宴,驢車翻車掉下堰溝,一家父子四人摔得斷胳膊斷腿的,眼看過幾天就要搶收,一家子主勞力全都上不了,但因為是師家的佃農,莊頭得知後很快安排得好好的。 

 當然這一家好了,按莊頭說的,得輪流去來幫忙的幾家出力還工,也可以折糧抵。但總歸這家子是不慌的。 

 如果是普通散戶,就得看平時在村裡的人緣好不好,別人願不願意在累得人都脫相了的幾天,還來幫你。那會子就是請短工也不一定請得到,費用也不少。而且這不是短期的,一家子要治胳膊治腿,至少三個月以上吧。 

 遇上大災,這些大農戶手下的人也相對境遇最好。他郡內曾鬧蟲災,糧食大面積減產,慘的地方甚至絕收,師家田地上的收成相對是最好的,雖然皇令減免稅賦瑤役,但總還是有一些,那時邊境打仗,也是沒辦法。 

 師老太太作主掏錢,以錢抵役,又從別處買各種能買到的雜糧,她手下討生活人只怕至少也有幾萬,大災之後人口統計比對,全都活下來了。雖然面黃肌瘦,但連剛出生的嬰兒都活下來了,幾乎是一個奇蹟。 

 師老太太說,她的地不能沒有人,有人就能再好起來,她就是見不得這些她熟悉的人沒了,而且保他們也是保師家,沒有人的地就荒了,所以沒有那麼了不起,婉拒了他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