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小子 作品

第16章 水 患

 將一大堆資料搬回家後,張恪便開始廢寢忘食的比對數據,分析,計算,並結合上一個時空的一些防洪知識,防洪經驗寫了一份報告,至於有沒有用,張恪其實也不知道。他自己並非水利專家,他所知道的無非都是另一個時空裡,飽受水患折磨的中國人總結出來的一些常識性的東西。幾千年裡,中國人一直都在與水龍王作鬥爭,也不斷有人在對這些進行記錄和分析,那都是了不起的來之不易的經驗,其背後,那都是血淋淋的教訓。如果有機會,能將這些經驗教訓,帶到這個世界,為什麼不呢?因此,張恪將這份報告修了又改,改了又修,不斷的比對資料,希望其能更加的準確,更加的言之有物,更加的有說服力。所以當其他的尚書郎已經提交了報告好幾天後,張恪卻還是沒有拿出自己的報告呈給皇帝。皇帝一開始倒是沒有催促他,畢竟張恪才十幾歲,是這些尚書郎中最年輕的,又才剛入職不久,經驗不夠。然而,當其他人的報告已經呈上來五天後,張恪還是沒呈上報告,皇帝也終於失去了耐性,直接下旨令他明天馬上呈上報吿,不論報告有沒有寫完。 

 皇帝下旨之事也驚動到了周勃,連忙派人將張恪召來府中詢問。張恪自然不會對老師隱瞞什麼,他道:"其實,學生的報告已經寫得差不多了。只是,我想要更嚴謹一點,更具體一些。大江年年治理,年年出險,大災小險千年以來,竟不曾間斷,朝廷每會花費巨資修築堤防,然而每年一到汛期,都會有百姓因災流離失所,甚至命喪鴻波。學生也知道天災不可違,但人禍猶可免。學生只是想多儘儘人事,多做一分是一分。" 

 周勃點了點頭,對於張恪的能力和品性,他自是不會懷疑的,雖然不知道他要在報告裡寫什麼,但作為老師,除了一力支持外,還能如何?之所以將他召來詢問,也只是出於關心。 

 翌日,張恪入宮,向皇帝呈上報告。其實,皇帝倒也不是有多著急要看他的報告,因為本心上,他並不認為這個少年能有什麼辦法去預測哪裡比較容易受洪水波及。預測這種事兒,雖然年年都會做,但還真沒有誰能一直預測對過,即使偶爾蒙對了,也大多數是屬於瞎貓碰上了死耗子。之所以下旨催促,更多的還是好奇於張恪為何會拖了這麼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