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小子 作品

第11章 考校

 張恪聞言,愣了一下。本來以為周太公見自己,不過聊聊天氣,嘮嘮家常而已。哪想到,老人家問了這麼大的一個題目。您老人家也說,這個問題千年以來,都沒有得到解決,我能有什麼辦法。但老人家既然問了,又不可不答。想了想後,張恪道:"小子倒不敢說有什麼良策。但依我看來:國之政,從大的方面講,可分為內憂和外患。若我族內部始終能勵精圖治,團結一心,不斷進步,即便有外敵環伺,我們又有何懼。至於外患,周爺爺所慮者,狼族也。之前小子在北方遊歷過。倒是發現了一些事兒,例如:狼族在北境,實實是不得民心的,不僅和虎族等大族不和,其他小族也對其多有不滿,這就是可供利用之處;狼族四處侵略他族,大肆興兵,用兵不重道,不重民,不走正道,就失去了正義性,失道則寡助也;這些因素若能善加利用,將其轉化,成為狼族內憂,彼消則我漲。至於具體到戰場上,小子上過戰場,我以為我人族與狼族相比,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於我們擅長製作器械上。我們應當在不斷改良,升級對敵兵器上不斷下功夫。我人族民間藏龍臥虎,當以政策調動,以利驅動,讓能工巧匠發揮才智和奇思妙想,不斷製作出更為精良有效的對敵利器,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便不增加兵力的情況下,也能借助精良的器械,增強普通兵士的戰鬥力。總結而言:強大自身,固守而立不敗之地;上兵代謀,其次伐交,在北境造勢,團結其他的族群,孤立狼族,削弱其勢,勢弱則可攻;伐兵攻之,善用我方優點,製造最好的兵器,則必勝之。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打仗說到底,還是看誰準備的更多更充分,與其擔心對方的威脅,不若自己做好準備,無恃敵之不來不攻,而恃己之無所待也。" 

 張恪所言,雖是泛泛而談,然而周太公卻聽得不住點頭。其實,人朝在應對北方威脅時,總體策略上還是以防禦為主,是被動的,每年為此花費的資金人力頗為巨大。而張恪所言,乃是在立足防守下,也尋求進攻。可進攻不是硬攻,如張恪所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要儘量造勢,削弱對方,力求用最小的代價達到最好的結果。這是比之前以防守為主的戰略思想更進一步的指導思路。然而,這是戰略思想的改變,哪怕只是微小的改變,都是不容易做到的。畢竟: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而,雖然認同張恪所言,然而周太公並不對此說什麼,不說他如今只是賦閒在家,就算他還是朝堂部首,想要改變持續了多年的固有國策,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之所以問這個問題,主要還是為了考校一下週勃的這個學生。如今看來,張恪雖然年紀尚輕,但對邊境之事,必然是有過深度思考,而且並非閉門造車,想當然之言,而是結合了他在邊境所見所聞,思之所得的,這就很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