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嘟233 作品

第155章 薏仁檳榔

 與此同時,李承乾則是在御醫署和御醫們研究幾種藥材。其一就是薏仁,其二就是檳榔。這兩樣東西,前一種許多人並不瞭解,後者檳榔是南方很多人都清楚的小零食,檳榔配煙,法力無邊。 

 薏米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山海經·海內西經》:“帝之下都,崑崙之墟...有木禾”,這裡的“木禾”指的便是薏仁。此外據考古發現,浙江河姆渡遺址曾出土過大量薏苡種子,距今已有六千年以上的歷史。 

 不僅如此薏仁還被視為是夏族的圖騰植物,根據甲骨文文字記錄薏苡生產貫穿夏商時代,可以推斷它在中國出現的時間可能更早。到了後世朝代薏仁更是走向餐桌成為了備受喜愛的食物,大文豪蘇東坡便曾賦詩一首讚美薏仁“不謂蓬荻姿,中有藥與糧。舂為芡珠圓,炊作菰米香”。 

 薏米營養價值高,除了被當作糧食煮粥做飯,也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神農本草經》將薏米列為上品,《本草綱目》中記載到:“苡仁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溼。增食慾,治冷氣,煎服利水”。 

 檳榔最早出現在公元前900年左右,古印度的詩人馬哥在詩裡描述了士兵喝椰子汁和嚼檳榔的情景。但有考古直接證據表明咀嚼檳榔最早出現在菲律賓。 

 而中國最早的記載是漢朝,當時漢武帝發兵南越,用檳榔作為解毒藥品,開始引進。到了南北朝時期,葛洪《肘後備急方》、陶弘景《真誥》中把檳榔作為藥物慢慢開始推廣開來,而當時的部分上層人士中已經開始咀嚼檳榔。一直到唐朝,才在貴族中慢慢流傳開來,檳榔作為禮節禮品款待客人,但那時還是作為藥用為主。 

 到了宋代,檳榔才開始在百姓中流傳,慢慢開始從嶺南到其他省份的擴散。蘇軾在儋州為官時,就曾寫下《食檳榔》、《詠檳榔》等多首檳榔詩 

 後來到元朝時期,檳榔作為“土貢”供奉皇室。在明代時,檳榔已做為湖南當地的一種不可或缺的食品。到了清代更是把吃檳榔作為一種習慣,當時都有專門的檳榔袋子,但是也不是可以隨便能買到的。 

 李承乾抓起一把薏仁,直接吃了幾顆。生薏米偏寒涼,食用前最好炒一下或者直接選用炒制好的薏米。炒過的薏米更加溫和,有助健脾養胃,祛溼效果更好,適用人群範圍也更廣。炒薏米的方法很簡單,將生薏米放在炒制容器內,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微黃色即可,待晾涼後便可裝罐儲存。 

 御醫:“陛下,薏仁在咱們國內十分常見,要說選擇哪一個在南方推廣,卑職還是建議薏仁為優。” 

 李承乾點頭:“兩者都推廣一下吧,著重在南方推行。近幾年,南方人口也新增不少,將來農耕行業也能增加更多的方向。” 

 李承乾特地來御醫署看這兩類古代的藥材,為的就是南方瘴氣。所謂瘴氣其實是原始森林中腐敗後的動植物屍體,由於沒有得到有效的處理,加上南方氣溫高,形成的一種對人體有害的氣體。眾所周知,中原文化的發源地在黃河流域,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陝西、山西、河南、河北以及山東一帶,在夏商周時期,人們對於淮河秦嶺以南的地區知之甚少,加上山川河流的阻隔,導致中原人認為南方就是不毛之地,這才有了“南蠻”的蔑稱。 

 秦朝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在北擊匈奴的同時,派遣30萬大軍南征百越,不像北方一馬平川的平原,南方多是丘陵、山林以及沼澤地貌,由於水土不服加上氣候溼熱,空氣中瀰漫著一層層“霧氣”,士兵得病者極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