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嘟233 作品

序言

 當然,以上都是李達明自己的猜測,畢竟這是幾百年前的事情了,根本無從求證。歷史上有關李承乾的記載,更是少得可憐。 

 當李達明和眾人說明了前因後果,眾人頓時陷入了迷茫之中...這石棺沒有李承乾的遺體,那李承乾的遺體在那裡?眾人再次展開考察,最終落腳在了禮泉縣煙霞鄉東周新村西邊,西北距昭陵9公里處。 

 唐玄宗開元年間,承乾的孫子李適之以才幹得寵於玄宗,官居御史大夫。他幾次上書請求將其祖歸葬昭陵闕內,後得到玄宗應允。承乾屍骨於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五月二十九日,已遷昭陵。 

 白池村64歲村民張仁發說,“聽老輩子們傳說,最早"馬頸子"沒有那個隘口,隘口是李承乾死後,百村為給他壘大墳,採土時把山脊挖下去的。”歷史上,鬱山因鹽丹興盛,擁有“九宮十八廟”,其中“十八廟”之一的白池寺就在太子墳左下側。照此傳說,山包即是太子墳也就顯得不無道理。 

 但當人們打開墓穴,終於找到了李承乾的遺體所在。當打開了棺木後,眾人直接木訥了...李承乾的遺體早已化為白骨,身上衣著僅有一些已經碎裂的內衣,與之前發掘的李唐皇室不一樣,李承乾入棺時並沒有任何陪葬物,乃至衣物都是囚服。 

 “李承乾的遺體,好多都錯位了...這是怎麼回事啊?” 

 “看上去他死前被折磨過啊...你們看,他的手臂還有一支大腿骨骼,都斷開了。” 

 老教授:“李承乾騎馬摔斷腿是有記載的,但是身上怎麼會有這麼多骨骼破碎的地方啊?” 

 李達明:“之前不是說彭水當地埋墳,都是墳頭向東或向南、墓前視野開闊。“太子墳”卻與之相反,它朝向西北,墳頭直面山脊,視野極其狹窄。鬱山鎮副鎮長蔡小榮是這樣認為的:李承乾被流放鬱山後,日夜思念父皇,死前曾說“吾之身於黔州,魂必之於長安,侍奉父皇,以盡人子之責”。長安在墓位西北方向,承乾的墳頭面向西北也就不足為怪了。” 

 “怪了怪了...李承乾被流放期間到底經歷了什麼啊?” 

 “咦?教授你們看,李承乾的遺體下面,有一卷竹簡。” 

 “小心點,拿出來。小李,你來看看上面寫的什麼?” 

 李達明拿著刷子小心翼翼的清除灰塵,皺起眉頭仔細查看... 

 “廢太子李承乾,於...應該是流放的時間...無存活之能...廢太子妃..蘇氏...棄之,隨一男子離去...如牲畜...乞討...多為庶民譏笑...居...茅棚...不行,竹簡風蝕嚴重,看不清楚了,需要保存好用儀器看看能不能修復。” 

 老教授皺眉:“這和新舊唐書的記載都不符合啊...” 

 “教授,這也不難理解嘛。歷史這東西,信一半就好,再說了這李承乾畢竟是嫡長子,唐高宗也不見得待見他嘛。” 

 李達明:“有道理,都說古代天家無親情嘛。唐高宗要是在乎這個大哥,唐太宗駕崩後,大可以派人去照顧和看望一下李承乾嘛。現在看來,這一份才是李承乾的真正經歷了。後面的署名...什麼什麼卒...大概是監管李承乾的人吧。” 

 “民間野史說這個李承乾是資質最好的皇子,怎麼會變成這樣啊?” 

 “古代那教育水平,久居深宮沒瘋掉不錯了。再說了,還有一群天天圍著他的老頑固,動不動就在旁邊囉嗦,幾歲的孩子誰能受得了?” 

 李達明:“得了,這都是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了,咱們又不在那年代,誰知道真相怎麼樣?不過倒也奇特,李承乾和李泰這倆都是苗子比較好的,沒想到都被李世民養廢掉了,換了一個平庸的李治上去。” 

 “長孫皇后就生了這麼幾個嘛。” 

 老教授:“李承乾的評價不錯,丰姿岐嶷,仁孝純深。說白了本來就資質好,估計也是遇到了唐太宗這樣的父親,壓力巨大吧。真是可惜了,保留好所有的東西,我們也該去考察下一個墓穴了。” 

 李達明見眾人都離開後,最後一個跟上,但意外也就隨之而來了。 

 “砰!!” 

 墓穴的上方,突然一塊憑空石頭落下正中李達明的頭部,把李達明的腦袋砸的血流滿面,當場昏闕過去。故事,也就從這裡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