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詩佛?

 “搞清楚這些定義之後,再回頭看我們的很多深夜宇宙系列的人物,也許大家就能明白了。 

 比如王陽明、蘇軾、蘇轍等等,他們的人生也經歷了許多挫折和失敗。 

 像蘇軾,晚年都還被流放儋州,不像王安石一樣,安安穩穩在一個熟悉的地方安享晚年,明明更加顛簸流離,為什麼沒有太多人認為蘇軾的結局,也是一場悲劇呢? 

 每個人內心都會有不同的答案。 

 但我看來,定義歷史人物身上的悲劇色彩,要看一個人的核心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或者說,主要矛盾有沒有得到解決。 

 王陽明一生追求‘道’之所在,所以求道就是王陽明的核心需求,他最終得道了,因此政治生涯是否完滿,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 

 蘇軾也是一樣,他明明有做宰相的機會,卻是自己主動放棄,他更樂意去到地方任官,在湖光山色之中,擺上一方案桌,一邊欣賞自然風光,一邊為百姓做些實事,他最後也基本得償所願。 

 蘇轍呢?他的志向倒是和王安石有點類似,不過他步伐沒那麼大,而且在中樞的各個崗位上一步一個腳印,走得極其踏實,最終如願登上宰相之位,算是圓了自己的夢想,當然也不是悲劇。 

 可王安石不一樣。 

 新法就是王安石生活的重心,是他的信條,是他一輩子都在踐行的夢想。 

 所以大家會對王安石最終變法失敗,感到尤為惋惜,甚至會因此覺得王安石的人生,都充滿了灰暗色彩。 

 但要注意的是,我們可以說王安石人生中最大的理想——變法——以失敗告終,但卻不能因此否認王安石一生個人所取得的成就。 

 科學家愛迪生髮明白熾燈泡,失敗了1200次。有人譏諷他一事無成。愛迪生則說,我已經有了很大的成就,證明了1200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 

 我想,王安石也一樣,明明是良法美意,為何走到最後,卻會新法變惡法,完全扭曲了本意,導致群起而反對,最終變法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