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世界上不可能有這種生而知之的神人。 

 因為但凡去仔細品味過節目裡出現的那些詩詞,你就會發現,蘇軾的人生經歷,和那些詩詞的內核精神,是完全一致的,處處都能對應得上。 

 因思念愛妻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因被貶異鄉寫下“已驚弱柳萬絲垂,尚又殘梅一枝椏”。 

 因在西湖邊上辦公三年,所以才有那麼多描寫西湖的詩詞誕生。 

 也因為人生的幾度沉浮,閱盡千山,所以才有最後“滄海何嘗斷地脈”的堅韌豁達。 

 一個好的作品必然和作者的人生閱歷密切相關,就如同一個十七八歲,家庭和睦的孩子,不可能寫出一首感慨人生無常,嘆息百姓苦楚的悲情詩一樣。 

 放在蘇軾身上再合理不過的詩詞,若套在顧知書身上,就顯得太過突兀了。 

 至此,人們不由得想起了顧知書在接受盧寧採訪時,說過的一個故事—— 

 “莊周夢蝶”! 

 也許,顧知書真的有在夢裡,去往到另一個時空維度,並且在那裡見識到了蘇軾和他的人生? 

 如果真是這樣, 

 那, 

 又該是何等地幸運啊! 

 張子青罕見地竟然對顧知書產生了一絲嫉妒。 

 到了他這般歲數處境,可以說是不圖名、不圖利、不圖權,要啥有啥,什麼都不缺了。 

 唯獨他卻異常向往有能和蘇軾這種大才交流請教的機會! 

 假如是他能穿越時空,回到那個朝代,提一壺濁酒,拎一隻燒雞,上東坡雪堂拜訪東坡先生,和對方秉燭夜談,那該是多美好的一件雅事啊! 

 可惜,這個願望,估計此生是永遠無法實現了。 

 “對了,我記得在節目裡,小顧老師有提及唐宋八大家一說,難道如蘇軾這般風流卓越的人物,還有其他七個不成?” 

 林沛的關注點總是格外不同,而他的一番提醒,也讓張子青從感慨的情緒裡驚醒過來, 

 不由得啞然失笑。 

 他竟然會去嫉妒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說出去,簡直要讓旁人笑掉大牙! 

 張子青搖頭苦笑,也同樣被林沛提出的問題吸引,喃喃道:“唐宋八大家,應該是在詩詞一道上,和蘇軾蘇東坡相提並論的幾個人吧?” 

 眾人眼前一亮,如此一來,豈不是說,如《定風波》、《江城子》、《卜算子》這種級別的詩詞,至少,還能再聽七篇?? 

 還是陳禮山最為直率,大咧咧就在群裡艾特顧知書,開口問道: 

 “小顧老師,請教一個問題,你說的唐宋八大家,是不是都如東坡先生一樣,是精通詩詞之道的大文豪?” 

 這次顧知書的回覆很快: 

 “陳教授,不是的,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分別為是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 

 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 

 歐陽修、三蘇(蘇軾、蘇轍、蘇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 

 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 

 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看到顧知書的回答,茶室內的眾人面面相覷。 

 什麼? 

 散文八大家? 

 那你在節目裡,還大張旗鼓地介紹了十來篇詩詞? 

 “你……總不會告訴我們,對蘇軾來說,詩詞創作只是他人生之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項成就吧?” 

 看見董曉蘭在群裡的提問,張子青等其他教授都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如果顧知書真回答一個“是”,那他們真不知道該怎麼接下去其他話題了。 

 幸好,顧知書很快發來瞭解答: 

 “怎麼可能,蘇軾號稱古代第一全才,在詩詞、散文、書畫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中散文與韓愈並稱‘韓潮蘇海’,和歐陽修並稱‘歐蘇’,其詩和黃庭堅並稱‘蘇黃’,詞和辛棄疾並稱‘蘇辛’,在以上領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眾人再次面面相覷。 

 蘇軾的詩和詞他們是見識過了,那能和蘇軾相提並論的黃庭堅的詩,以及辛棄疾的詞,又是怎麼一回事? 

 還有散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