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得早也起不來 作品

第114章 太子無嗣

 不出三日,滕王閣的詩賦就傳遍了洪州。 

 前來拜訪王安之人,絡繹不絕。 

 滕王多次挽留,甚至以一州父母官的位置許之,希望王安可以留下。 

 奈何——王安志不在此! 

 豫贛江河畔 

 李常笑與王安說好在此分別。 

 臨別之際,王安臉上多了幾分彷徨:“太師祖,您真的不一同返回長安嗎。” 

 李常笑搖搖頭:“貧僧想要挽回的,既已挽回。想要看的,也全都看過。姑且是沒有什麼念想了。” 

 “素聞江南多有名樓,貧僧也有意走訪一番。” 

 聽到這話,王安也不再挽留。 

 他深深行了一禮:“徒孫恭送太師祖!” 

 “他日再會。” 

 …… 

 自從《滕王閣序》問世,大唐進士們的寫詩熱情彷彿徹底被點燃了。 

 一時間,無數年輕的後生湧現詩壇。 

 將原本就蒸蒸日上的詩賦,再一次推上了新的高潮。 

 文壇之中,以永徽十六年登科的四位進士為新秀,常作天子的御筆文人,並稱文章四友。 

 “杜審言,李巨山,崔道成,蘇守真” 

 前年關中一帶鬧了糧災。 

 朝廷在洛州設置的糧倉起了不小的作用,永徽帝夫婦多次巡視洛陽,在上陽宮定居。 

 一時間,許多世家大族也佈局洛陽。 

 這讓洛陽也空前繁華起來,成為許多文人墨客理想的定居之所。 

 永徽十九年,五月。 

 洛州,鞏縣。 

 杜審言進京為官,其妻兒卻是留在了鞏縣,由作為祖父的杜守仁親自帶著。 

 杜守仁這一脈子孫是從京兆杜氏分出來的,從杜審言往下的子孫,都將以鞏縣為中心開枝散葉。 

 縣令府 

 杜守仁今日閒暇,悠閒地坐在院子的長椅上。 

 長孫杜賢才剛學會走路,正趴在祖父的身邊,滿臉好奇地在一冊詩集上來回爬行。 

 興許是他的動靜過大。 

 原本閉目養神的杜守仁一下子醒來了。 

 他望著調皮的長孫,眼中可見閃過幾分慈祥,伸手就將小傢伙攬到懷裡。 

 杜賢抓著祖父刺刺的鬍鬚,露出了笑容。 

 “小子,你可比你爹當初要頑劣。” 

 杜守仁指著長孫,樂呵呵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