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得早也起不來 作品

第80章 遣唐使者

 貞觀四年,五月 

 新羅、倭國、林邑等十餘小國,接連派來遣唐使,想要學習大唐文化。 

 貞觀帝本著包容的原則,並沒有進行阻攔。 

 在這之中,最令人在意,當要數一個名叫“流求”的封國。 

 流求是其王自取的封號,早先喚作夷洲,東吳時孫氏皇族曾分封子弟。 

 如今吳國既滅,大唐也繼承了吳國的大部分水師。 

 流求王雖然是孫吳的後裔,但因為忌憚大唐水師的緣故,以王太子為首,率使臣前來請封。 

 貞觀帝對流求這塊土地的興致不高,哪怕他們的王族是前朝血脈。 

 可中間畢竟隔了三百年,此孫氏非彼孫氏。 

 若要他們舉起反唐復吳的旗幟,還是有些太勉強了。 

 貞觀帝主張的王者之道,並不包括這種毫無意義的趕盡殺絕。 

 更何況,流求王派親子前來的端正態度,成功取悅了貞觀帝。 

 他大手一揮,當即以大唐天子的名義賜下“流求王印”,允孫氏一族世代承襲王爵,待遇同大唐藩王。 

 太極宮 

 今日李常笑應太上皇之請,與他一同觀賞這些奇珍。 

 其中新羅的人參,林邑的五彩鸚鵡之類。 

 要說這些有多珍貴,那不好說,總歸是勝在有新意。 

 特別是太上皇年歲漸高,真正可以吸引他注意力的,恰恰是些新奇的物件。 

 所以對於天可汗不斷開疆拓土,太上皇本人舉手腳贊成。 

 只不過,既然有符合他胃口的,當然也會有不符合胃口的。 

 譬如曾經的亶洲,當今的倭國。 

 一眾遣唐使中,以倭國的遣唐使想帶走的知識最多。 

 雖說貞觀帝胸懷寬廣不願計較,但這並不妨礙太上皇嫌棄倭國。 

 他盯著殿下立著的倭國美女,還有短小的蕨手刀,眼中明顯閃過幾分不耐。 

 美人? 

 真不知道這種東西有什麼新意。 

 若要論姿色和討好人,有“解花語”之稱的新羅婢,使喚起來不是要順手得多,何必多此一舉呢! 

 怎麼,當他李定邊宮中缺美人不成! 

 正因如此,太上皇的臉色不太好看。 

 李常笑靜靜坐在一旁,淡笑道:“雖說開放包容無礙,但此風不可助長。先賢的智慧無價,豈可輕易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