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職的文書官落原 作品

02.0032:『啊,海軍!』

 因為從海軍尉官到第一海務大臣都是皇家委任軍官,都可以得到王室簽署的委任狀,被正式當做軍官。

 他們在船上都有“軍官起居室”,還專屬的儲藏室、廚師和侍從。

 也是從風帆時代開始,上尉們根據資歷又分為第一上尉(first lieutenant)、第二上尉(sed lieutenant)、第三上尉(third lieutenant)……

 在中文語境中就是大副、二副、三副,代表他們接替指揮的序列。

 帝國海軍裡,第一上尉有專門軍銜,即領主上尉(Lord lieutenant)。

 sub-lieutenant意為‘副手的副手’,代表此人是一位剛通過海軍上尉考試,資歷尚淺的海軍上尉,由此被視為中尉,但非陸軍那樣明確定級的中尉。

 在帝國海軍中,sub-lieutenant又被冠以高等和初等頭銜。

 高等資淺上尉(senior sub-lieutenant)和初等資淺上尉(junior sub-lieutenant),也就約定俗成地將之視為海軍中尉和海軍少尉了。

 此外,ensign(信號旗)一詞也常被用於指代海軍少尉,因為海軍少尉是有權管理信號旗的最低一級軍官。

 這就不得不提候補官(midshipman)們成為正式海軍軍官的流程,以及解釋忠嗣學院沒有出現海軍正式軍官的原因。

 海軍相比於陸軍,想成為軍官的條件更為嚴格,海軍軍官的任命只有通過考試,拿到海軍部頒發的委任狀,並由國家財政統一發放工資。

 候補官們最少艦船上待滿6個月,最長達近十年,並在艦長的推薦下,參加‘海軍尉官考試’。在通過後,拿到委任狀,成為一名資淺上尉。其中不乏很小就上了船的孩子,比如《怒海爭鋒》電影中那名斷了胳膊的少年候補官。

 這一特點也繼承到了帝國海軍之中。

 星界軍的軍官任命只需要通過星球級軍務部的委任,出了那個星區,別人可能就不認這個編制了,以帝國的行政效率查證起來特別麻煩與繁瑣。這也是星界軍團通常組成更大編制統一部署的主要原因。

 但帝國海軍軍官們時常單艦遨遊在帝國廣袤的星海之中,加之戰艦寶貴,協作指揮一條長達數公里的巨型戰爭機器顯然比指揮步兵連隊要複雜得多。

 因此海軍軍官水平要求更高,其編制也由星域海軍部統一管理,並定時在五大帝國星域海軍部之間定期更新。

 二者對比起來,星界軍軍官就像是美國縣級治安官,海軍軍官類似聯邦探員。雖然都是吃帝國飯,但一個歸於地方,一個歸於國家,編制效力截然不同。

 所以哪怕是紈絝成軍的辛提拉人中,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優秀的辛提拉人在虛空。

 Captain一詞在海軍代表船長,在陸軍則代表隊長,二者軍銜差距極大,在海軍代表上校,可在陸軍只代表上尉。

 成為艦長,就意味著成為艦船的國王,有權掌控一切人的生死,是在系統性海戰出現前,海軍最大的官職。

 所有海軍人都以成為艦長為榮,這是一個意義非凡的軍銜,海軍人心中的白月光。

 領主艦長作為榮譽軍銜,特別頒發給戰績極為突出的艦長,是帝國海軍對個人指揮能力、海戰能力、業務能力的最高認可。

 獨立行動的領主艦長擁有諸多特權,有權在自己任務範圍內組織艦隊,決定行動計劃等等。

 發一串座標,附近一切帝國艦隊必須響應,無論他是星際戰士還是機械修會的武裝戰艦。

 而一般執行巡航任務的艦長只能在預先設計好的巡航計劃當中行動,桎梏頗多。

 領主艦長更是有權代表帝國海軍開展帝國事務,並且擔任艦隊旗艦艦長。

 Admiral,意為海軍上將,亦稱提督。

 早在風帆時代初期,海軍上將並非固定軍銜,通常在海戰發生前,由一群艦長投票選擇他們當中資歷最深、水平最高的艦長統一指揮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