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南聽風 作品

第343章 龜苓散

 “弟子一定不負所望。” 

 終於回來了麼? 

 如今的他對秦夢君是否尋到了以玄龜心血為主藥的淬體藥方都並不是很關心,他只很想和秦夢君再切磋一次,看看自己如今的實力,究竟達到什麼程度了。 

 雖說劍勢對如今的他來說,也不過就是剛剛入門,往上才是意境門檻,然後還有第二步、第三步……不過短短一年修成劍勢,這份天資的確是出類拔萃了。 

 很快。 

 他不由得想起了多年之前,他初入七玄宗山門,拜入靈玄峰門下之時。 

 陳牧見狀也不由得微微點頭,若換成金鈴兒,光是將這個姿勢練到位,都要耗費一番功夫,要明悟其中精髓並依照習練,需要的時間就更久,而趙小紅就從容的多,這份悟性與他相比雖說還相差很多,但對比一般人來說,的確稱得上極其聰慧了。 

 論起境界,毫無疑問如今邁入換血的秦夢君,比起當年要更高深了,已抵達了武道的至境,乾天武體也是真正練到了極致。 

 趙小紅立刻走上前。 

 “只要你在意境方面不要比同齡人落下太多,那麼同層次之中你便不會弱小。” 

 他右手提起這根長槍,隨手揮動起和金鈴兒之前一模一樣的招式。 

 陳牧穿著一襲青衣,正在指點一個練槍的少女修行。 

 說著。 

 也唯有真傳弟子,才有資格稱呼陳牧為‘師尊’,其他人都要尊稱峰主。 

 忽然。 

 但論起差距,他和秦夢君,比起當年卻不知道縮小了多少倍。 

 陳牧走上前,向著秦夢君輕和一禮。 

 陳牧上前一步,衝著金鈴兒伸出手。 

 趙小紅恭謹應聲後,便學著陳牧的動作擺起姿勢,她終究是悟性奇高,僅僅只在陳牧糾正了兩次姿勢後,便做出了完全正確的動作,並且不到一刻鐘,就逐步的開始往‘身如柳絮隨風飄’的方向靠攏,觸及這一式的核心精髓。 

 聽到陳牧的話,趙小紅不由得眨巴眨巴眼睛……為她量身定做的專屬鍛體拳術? 

 趙小紅恭敬回應道:“傳功護法讓我儘量將淬體的前幾個境界練到極限,我的磨皮法正在修行第二種,暫時沒有嘗試練肉。” 

 金鈴兒先是略微發怔,然後很快反應過來,恭謹的將手裡的長槍遞過去,而陳牧則右手輕輕一抖,閃過一縷殘影,收回來時,已將她那杆長槍拿到了手裡。 

 “你的功夫似乎又有長進?” 

 太高深的境界如今的金鈴兒也看不明白,距離她最近的槍勢才是適合她參悟的東西,陳牧儘管力量上僅用的與她一樣,但疊加了槍勢,最後一槍劈落時,落在山岩上,就不再是將那塊山岩砸的碎裂,而是所有力量凝聚於一點,使得那一塊山岩僅有中央拳頭大小的部分破裂炸碎,而周圍卻沒有碎出任何裂痕。 

 陳牧往前靠近了一些,衝著她吩咐了一句,然後便忽然抬起手,手指如同殘影一般,一剎那間化作看不清晰之狀,繞著她掠過一圈。 

 趙小紅只覺得就是一剎那間,周身上下從額頭眉心,到腳踝足部,各處骨節和穴竅經絡部位,似都是同時被一根手指點中,當然她知道這不可能是同時,只是陳牧的動作太快,在她的知覺中根本反應不過來,感覺上才像是一剎那間被一千根手指點中。 

 踏、踏、踏、 

 趙小紅恭敬應聲,繼而鏘的一下,拔劍出鞘,揮起三尺青鋒,劍光揮灑之間,似銀色梨花亂舞,儘管力道上遠不及金鈴兒,但技藝的確是邁入了劍勢的層次。 

 聽到這個聲音,陳牧終於神情微動,仰頭望向靈玄峰的峰頂方向。 

 與金鈴兒不同,趙小紅恰好相反,淬體方面的天賦並不出眾,如今入宗將近一年,才堪堪練到磨皮圓滿,尚未躋身練肉境界。 

 陳牧沿著山間小徑而行,每一步落下都悄然越過數十丈,很快便孤身來到了峰頂,繞過了峰頂的大殿之後,走向靈玄峰的後崖。 

 金鈴兒看著陳牧在山岩上擊碎的那一處拳頭大小的窟窿,不由得有些神往的開口。 

 說罷。 

 金鈴兒接過陳牧遞回來的長槍,深吸了口氣回應道,同時腦海中一遍遍的回憶起陳牧之前每一招每一式的動作,試圖從中悟出槍勢的精妙。 

 陳牧便示意趙小紅嘗試。 

 這種事她倒是聽說過的,不過似乎只有那些武道出神入化的宗師們方能做到,而且對一般弟子顯然不會耗費這種精力,她可還不是陳牧的真傳弟子,能得到陳牧這樣的栽培,心中難免有些漣漪起伏,更默默堅定信念。 

 陳牧如今並未收徒,不過時隔將近一月,在終於完成了乾坤領域的修行之後,閒暇無事,還是在靈玄峰上巡視了一圈,將與他有故舊的趙小紅和金鈴兒提來,單獨指點一二。 

 到了武道宗師之境,十八般兵器皆沒有分別,一切的招式都直指本質,都不過是力量運轉的法門,不過陳牧並未用的多高,僅僅只是使用了和金鈴兒相比分毫不差的力道,但不同之處是將這門‘貫山槍法’的槍勢展現了出來,力與勢合。 

 趙小紅一套劍法施展完畢,又揮出第二套劍法,這一套就尚未練的純熟,明顯是才剛剛大成,距離劍勢還有一段距離,不過這也足夠顯露她悟性之高。 

 “嗯,略有小成。” 

 陳牧還在看著手中那副藥方,直至將藥方上的內容全部記下,這才將其收入袖中,並看向秦夢君,然後正色一禮,道:“師尊辛勞了,弟子拜入山門,一路修行武道至今,受師尊提攜栽培,終有小成,弟子在此,敬謝師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