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當當 作品

討“新婦糖”

在60年代末期,社會的風氣日見開始收斂。

在農村,最為熱鬧的就是歷代相傳的嫁女、娶親了。

記得,原本是花轎迎娶的風俗。因為歷史原因打破了封建的習慣,被破除了。

取而代之的是,當時娶親就利用勞動時的運輸工具。如“獨輪車”,獨輪車,顧名思義輪子居中,貨架分兩邊。

有一天,四路公社所在地的村子裡,有村民家娶親。人們早早的迎候在娶親隊伍必經的大路旁看熱鬧。記得大路邊上是一遛的朝天大糞缸,有的糞缸上面搭著簡陋木板坐坑及簡易簾子。目的,是為了方便路人解決內急及儲存家中抬出來的大糞,算是有機肥。

此時,新娘身穿大紅襖用唾沫和油混合品,把頭髮用‘碧姬’永康話。細密的梳子,梳得油光發亮,打扮一新。幸福、害羞的新娘,坐在獨輪車的一邊。另一邊則坐著媒婆之類的人。

在鄉間的小道上,浩浩蕩蕩,嫁妝無非是一些浴盤、熱水瓶、鏡子、箱子、被褥、布鞋。

據說,布鞋是衡量新媳婦是否手巧的一面鏡子。夫家上上下下幾口人,新媳婦必須按夫家人口長幼做好合腳的鞋。假如做得每一雙都合適,她就會被夫家上下稱為巧媳婦。證明該媳婦聰慧靈巧,奠定了在夫家舉重不輕的地位。

反之,就是笨媳婦在夫家的日子,以後就難了。

一般,在送親隊伍中,一雙雙新布鞋碼放在大浴盆中,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大路兩旁看熱鬧的鄉里鄉親,隊伍最為壯觀,他們爭先恐後的一為,一睹新娘的臉是否好看。二則,觀看一雙雙團團擺放的布鞋,做工是否工整?鞋底的針腳是否勻稱細密?可以說迎娶的過程也是全程受相鄰檢驗的過程。有的小孩子為了佔據高點,也不嫌臭踩到大糞缸踏板上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