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文 作品

第三百一十七章 稚奴的事業

晉陽公主一番的話言罷,欽天監內特別安靜。

李淳風又是無奈一笑,道:“老朽真是離開長安太久了。”

“孤恭賀李道長,著書傳世。”

“僅是平生所學,殿下見笑了。”

小兕子手執拂塵,又道:“明達可以學嗎?”

李淳風將一卷書放在桌上,道:“可以學。”

很簡單的三個字,大有一種書給你,你自己去學的意思。

小兕子也習慣了道長的這種態度,便捧著書,她邁著步子走到欽天監門口,邁步過了門檻,就坐在欽天監門口的臺階上看著書卷。

偶爾有三兩個官吏路過,看到這位晉陽小公主都是笑著行禮。

小兕子坐在陽光下看著書,很是專心。

因東宮的教導,坐在昏暗油燈邊看書是不好的,能在陽光下看書就不要在屋內。

此刻的明達正從道長的書卷中汲取著這些生澀難懂的學識。

欽天監內,李淳風拿出一張圖,這張圖上畫著的是一個羅盤,每一行每一列,在表格中畫著羅盤。

當李淳風將它掛在一個木架上,拉動一旁的繩子,木架緩緩升高,這張圖的全貌這才顯露出來。

圖很大,李淳風將八卦方位當作了座標,在每一個座標上畫了羅盤。

這就是一個巨大的表格,表格內部是羅盤的方位與指向。

李淳風解釋道:“貧道在各處緯度進行了水盆實驗,浮在水面上的葉子轉動偏移與轉動的方向做了記錄,越是往南偏移就越小,而越是北上偏移就越大。”

李承乾微微頷首道。

李淳風撫須道:“由此可見我們的大地是在轉動的,並且大地的弧度是不同的,就像是一顆轉動的球,只是我們感覺不到而已。”

原來李淳風離開長安這一年走了這麼多地方,南渡過了長江,往北到了遼東。

只不過李淳風都是用道門的語言來解釋這些變化,他還有些自己的想法。

等李承乾從欽天監出來,小兕子這才跟上腳步。

“走路的時候不要看書。”

聞言,小兕子聽話地將書卷收起來,將書卷與拂塵一起抱在懷中,她問道:“皇兄,李道長還能更進一步嗎?”

李承乾領著她走回東宮,道:“不知道呀。”

她又道:“妹妹也想與李道長一樣厲害。”

李承乾無奈一笑,道:“好呀,但你要從眼前的學識開始。”

“嗯。”

貞觀十六年的春天,到了穀雨時節。

在田地裡勞作的人明顯比以往少了,在作坊中勞作的人更多了。

甘露殿內的物件已換了一批,至於那些損壞的物件也都全部收納了起來,等陛下回來了再做處置。

甘露殿外,李承乾聽著于志寧的稟報,都是一些朝中的閒言碎語。

大方向上,關中一直秉持著輕作坊與農業並行。

工人的群體依舊沒有出現在唐人的認知中,但也許用不了多久。

如今工匠的薪酬越來越高,屬於大唐的工匠階層正在往技術化轉變,反而現在的工匠不再追求美觀,而是在追求實用性與技巧。

紡車已改進了六次,甚至還有人提出了縫紉機的雛形,只是提出了想法而已,處於一種設想中的技術,那種機器也一定是造價昂貴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製造工具與生產工具的重要性一次次被提出來,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也就是現在工匠們與那些學子們,他們時常將這句話掛在了嘴邊。

這就像是李淳風道長用道門的語言,來解釋大地的自轉。

更多的唐人也會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來解釋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

于志寧道:“殿下,已是農忙時節,田地裡勞作的人卻比往年更少,而作坊內的人越來越多,有儒生說關中再這麼下去,關中人都要餓死了。”

李承乾搖著手中的蒲扇,看著甘露殿邊的一片新開的花朵,道:“現在糧價幾何?”

“回殿下,鬥米九錢。”

“又漲價了?”

“是。”于志寧應了一聲,發現太子殿下似乎對這件事漠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