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雪芽 作品

二百六十二 太白金星有點煩

御花園裡,老和尚智積坐在石凳上,雙手捧著高力士端來的熱茶,茶香嫋嫋,卻不如他心中的思緒繚亂。

 

一口茶入喉,智積的眼神變得迷離,彷彿穿越了時光,回到了過去。那時的鴻漸,還是個稚嫩的小和尚,跟在他的身後,虔誠地學習佛法,對世界充滿好奇。智積教他念經打坐,教他識草藥,教他怎樣觀雲識天氣,每一個細節都歷歷在目。

 

鴻漸聰明伶俐,悟性極高,常常能從複雜的佛法中抓住要旨,這讓智積既感欣慰又生憂慮。因為他知道,外界的誘惑對於日漸長大的少年人來說,是難以抵擋的。果然,隨著年歲的增長,鴻漸對於寺外的紅塵世界越發感興趣,他的心開始不安分起來。

 

智積記得那一天,天空泛著淡淡的橙紅,晚霞如火,鴻漸來到他的禪房外,雙膝跪地,聲音微顫:“師傅,弟子想下山歷練,體會世間百態。”

 

房內,智積沒有出門挽留,只是淡淡地在心裡說:“去吧,記得,心若浮沉,法海無邊。”

 

門外鴻漸磕了三個頭,起身離去,智積看著他的背影消失在山門外,長嘆一聲,心中卻是五味雜陳。

 

自那日起,智積時常會站在龍蓋寺的高處,遠眺著山下的塵世,心中默默地為鴻漸祈禱。每當夜幕降臨,寂靜無聲之時,他更是思念起鴻漸的種種好,擔心他在紅塵中迷失自我。

 

轉眼間,數年過去,智積的心似乎也隨著鴻漸的離去而空落了一塊。他嘗試著讓自己忙碌起來,或是深入經文的研究,或是指導其他弟子修行,但每當夜深人靜,他總是不自覺地想起那個曾經活潑在身旁的孩子。

 

直到今日,當這碗茶由高力士之手傳來,那些關於鴻漸的記憶又如潮水般湧來。智積不禁淚眼模糊,不知是茶的熱氣蒸騰,還是心中的思念太過沉重。

 

智積顫抖著聲音,問高力士:“敢問高將軍,這碗茶出自哪位僧侶之手?”

 

智積和尚這次來長安,是因為聖人日漸喜歡茶飲,茶飲在李朝也漸漸成了流行時尚,而禪茶文化也得以興盛與發展。

 

自從玄奘法師西天取經後,佛教禪宗開始在李朝盛行,僧侶們在修行中常以飲茶來助於冥想,尋求心靈的清淨與自在。茶之於禪,猶如羽翼之於飛鳥,不可或缺。故禪茶文化在李朝得以廣泛傳播,實為佛教禪宗興盛之必然結果。

 

李朝經濟繁榮,商業興旺,茶葉作為一種重要商品,其貿易亦隨之發展。茶葉的流通與貿易,促進了禪茶文化的傳播。商賈們將茶葉從產地運往各地,使得更多人得以品嚐到茶之韻味,從而推動了禪茶文化的發展。

 

再者,李朝文人墨客眾多,他們崇尚儒雅之風,追求心靈與自然的統一。品茗成為了文人雅士們交流思想、抒發情感的重要方式。他們在品茗之餘,亦將禪意融入詩詞歌賦之中,使禪茶文化得以昇華。

 

佛教禪宗的興盛、經濟的繁榮、文人的推動,更有聖人的重視,共同促進了禪茶文化在李朝的繁榮與發展。

 

從聖人往下,李朝的達官貴人們常以茶會形式款待賓客,展示李朝之文化繁榮。宮廷中的茶禮,也成為了李朝文化的代表之一。

 

而禪茶文化在李朝的發展亦離不開普通民眾的參與。民間的茶館、茶肆,為百姓提供了品茗之所,使得禪茶文化深入人心。

 

不管是統治階級,還是民間百姓,都共同孕育出了禪茶文化的發展土壤。

 

於是聖人組織了這一場禪茶交流會,

 

李朝禪茶方面有名的僧侶都集結到了長安。智積和皎然都在列。

 

被智積和尚問,高力士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問他:“智積法師以為這碗茶如何?”

 

“熟悉又陌生的味道。”智積和尚顫抖著聲音說道。

 

“熟悉從何而來,陌生又從何而來?”高力士全程參與禪茶交流會,和高僧們接觸多了,說話竟也多了幾分禪意。

 

智積和尚說不上來,只是一雙老眼汪了兩汪眼淚。

 

“高將軍,能否讓貧僧見見這位煎茶人?”

 

高力士卻搖搖頭道:“陸郎君眼下沒空,他正在幫貴妃娘娘治病。”

 

陸羽進宮,是皎然一番好意辦壞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