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367章 官方的態度

  而且現在文化界和思想界也開始關注到林朝陽所提出的這種文學觀念,大家都看出來了,“文學的根”這樣的概念套用在文化、思想方面同樣適用。  許多人都有預感,文學界所掀起的這股“尋根”浪潮眼下雖然只是海底的一股暗流,但假以時日未必不能成為波濤洶湧的巨浪。  燕京文學界但凡有活動,肯定少不了李拓這個交際花,他拉住林朝陽說道:“朝陽,正巧你也來了,杭育同志這幾天也寫了一篇文章,與你那篇文章一脈相承。”  李杭育是浙江作家,前些天還去參加了涿縣舉行的農村題材小說創作座談會,見證了林朝陽在會上的發言,他也是本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的獲獎作家之一,獲獎作品是《沙灶遺風》。  前些天座談會結束後,李杭育並沒有跟隨大部隊進京,而是先回了老家,前段時間他妻子剛剛給他生了個女兒。  在老家這幾天,李杭育沒閒著,他有感於林朝陽在座談會上的那些發言,寫出了《理一理我們的根》這篇文章,還沒來得及投稿。  今天參加授獎大會,見到了李拓聊起分別這幾天,李拓得知他寫了篇文章,立馬就把他拉到了林朝陽面前。  李杭育與林朝陽聊了幾句文章的細節,在兩人聊著的時候,又有幾位參加過座談會的作家湊到了林朝陽的身旁。  之後又有陳健功推著石鐵生過來跟林朝陽打招呼,去年年初,石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在《青年文學》雜誌第一期發表。  旋即引發了文學界的諸多好評,並收穫了眾多讀者的喜愛,也讓石鐵生從原本的小有名氣收穫了全國性的知名度。  隨著這部作品的廣受歡迎,關於石鐵生的身體和命運也受到了越來越多讀者的關注,經過這一年多時間,他儼然已經成為了一代青年人的勵志偶像。  林朝陽身邊的人越聚越多,沒過一會兒功夫,周圍已經擠滿了人。  在偌大的會場當中,在幾百位嘉賓當中,他們這群人的聚集顯得十分突兀。  不遠處,陳荒煤跟章光年坐在一起,調侃章光年道:“老章,我怎麼感覺林朝陽比你更像文協領導?有點民間文協主席的意思!”  “朝陽同志年輕,有人緣,不像我們這些老幫菜,惹人嫌啊!”  章光年的話是自嘲,順帶也把陳荒煤給罵了進去。  “你這個人啊,嘴真不饒人。”陳荒煤笑著指責了章光年一句,並沒有把他的話放在心上,又說道:“他那篇《文學的根》,我聽說是在涿縣的時候寫的,還私下裡開小會,把你的風頭都給搶了?”  “都是謠傳。哪有什麼搶不搶風頭的,會議上出現了受歡迎的發言,這是好事。”  陳荒煤的眼神意味深長,“難怪他那篇文章能在《文藝報》上發,你可真夠護著他的。”  章光年看了陳荒煤一眼,“對待青年作家,我們當然要愛護嘛!”  兩人的話中都藏了幾分未盡的意味,誰也沒有點破。  《文學的根》發表這些天來,反響不小,受到了許多人的歡迎,也遭到了許多人的批評。  歡迎的看重的是這篇文章對於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批評的自然是崇尚西方現代派的那些人,認為林朝陽鼓吹的這種觀念和思想是因循守舊,為沒落文化充當守墓人。  但除了以上這兩種人和他們的觀念,還有一種觀念或者說是勢力尚未發力。  那就是官方立場。  如果林朝陽的這篇文章晚出現三四十年,可能會完美的契合那時的社會輿論和政府的意識形態導向。  但現在是1984年,林朝陽提出的“尋根文學”的概念帶有明顯的復古傾向,放在如今很容易會被認為是偏離了主流意識形態。  深挖民族文化的內涵,在某種 

程度上是偏離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向,被視為離經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