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禾下乘涼夢

 “古有神農嘗百草,為百姓分辨藥材糧食” 

 “後華夏有人能為百姓解決吃不飽的問題” 

 “此乃無上功德啊” 

 天幕中關於袁老的視頻還在繼續 

 “1961年7月 袁老在試驗田裡發現一株水稻‘鶴立雞群’長得特別好。” 

 “他大喜過望,認為發現了好品種。” 

 “他小心翼翼的收了種,準備在來年種下一片,看是否有奇蹟發生” 

 “第二年,稻株抽穗後的結果並不理想,高的高,矮的矮,參差不齊,遠沒有當初發現的樣的好” 

 “這次的失敗,並沒有讓袁老放棄。” 

 “他又重新帶著放大鏡在田間地頭尋找新的野生稻種” 

 “一次他從稻田裡14萬株稻穗中,找到6棵水稻雄性不育株。” 

 “到了1968年,6株水稻雄性不育株培育成700多株,插在兩分地的試驗田裡。可一天早上,袁隆老發現實驗田被踏成爛泥塘,田裡的禾苗被拔得精光” 

 “實驗被人為的破壞了!” 

 “接二連三的打擊並沒有使袁老的研究熱情有絲毫的減退!” 

 “他依然孜孜不倦的奔波在各個田間地頭。” 

 “事情在71年出現了重大轉機,這一年袁老在野外發現了‘野敗’——野生雄花敗育株。” 

 “‘野敗’的出現成為了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兩年後,已經在農科院工作的袁老正式宣告: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6年,雜交水稻開始了大面積推廣種植,全國推廣面積達到了208萬畝。” 

 “此時的雜交水稻畝產量已經突破了:一千斤!” 

 大明位面 

 剛剛坐下的朱元璋被震驚的站了起來, 

 “多少?” 

 “一千斤?” 

 “標兒你說這個天幕裡講的是真的嗎?” 

 此時的大明,水稻畝產才剛剛接近三百斤。 

 即使是在富庶的江南地區,一年兩季也不超過五百斤的畝產! 

 一千斤的畝產意味著,大明現有的土地能夠養活多一倍的人口! 

 這意味著什麼? 

 想到這裡朱元璋的語氣都微微的出現了顫抖。 

 朱標自然明白老朱問話的意義,略微思考了下說道: 

 “這雜交育種之法比我們之前想象的還要重要” 

 “兒臣一定親自督辦,為我大明種出更多的糧食” 

 天幕中視頻繼續播放 

 “2006年華夏停止了接受國際糧食計劃署的援助” 

 “自2007年開始華夏成為國際糧食捐助國” 

 “與此同時,我國水稻的畝產記錄依然在被不斷的刷新著” 

 “2019年第三代雜交水稻先鋒組合‘叄優一號’在衡南縣稻區試驗田內取得了單季產量超過2000斤的驚人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