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龍者誰 作品

第二十一章 辯駁

在兩隻章魚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之際,庾和的聲音越發嘹亮清晰,“我們絕不能退!有大胤的前車之鑑,諸位難道不曾想過——

‘昔烏託陷京師,焚燒皇宮府第,洗劫金玉珍寶不勝數。京師凡賢良之士皆以死報國。百代巧匠之器、文人之書,盡皆付之烈火中。婦女失其璧玉,含冤而逝;壯丁為枷鎖之厄,苦不堪言。晝夜嬰孩啼哭,百姓悲呼之聲入雲霄。此慘烈之景欲言而難訴!’”

此段摘自一位從戰火中僥倖逃生之人晚年寫予子孫的家書,他雖籍籍無名,並未在歷史中留下任何痕跡,但他的孫子卻是那個時代最一顆耀眼的將星。

不幸的是,其並未帶領軍隊北上成功實現祖輩重歸故土的夙願。

幸運的是,他好歹在那個時代激烈的朝堂鬥爭中活了下來,沒有如他的前輩或者後輩一樣被紙面上本應隸屬於同一陣營的人以諸如“莫須有”或者“意欲”之類的字句幹掉。

“若是我們在可以固守之時選擇了退卻,那京城幾十萬的百姓又怎麼辦?就這麼被我們捨棄於此嗎?難不成此後朝廷世代偏南隅,將中原故土拱手讓人!”庾和質問著程緒。

“庾大人當真是光明磊落,心繫萬千黎民的公正之人。”程緒表情木然地開口道,“可下官若是告訴您,此刻京中的百姓們此刻心中大多也不想應戰,那您又該如何是好呢?”

聞言,庾和以一種極為嚴厲的目光審視著程緒,“爾等以一己私慾意圖裹挾百姓意志,肆意在朝堂之上妄加做出揣測。此舉難道算得上公正?”

見狀,程緒只是態度疏離地笑了笑,“我很難和您說明原因,但這的確是大多數人此刻的想法。不論是朝堂之上諸位大臣,亦或是居於窄巷的尋常平民,他們中已有超過半數的人認為京師三營已敗,繼續固守於京城根本無濟於事。且城中所剩的萬餘士氣低落的殘兵如何能敵得過剌戎南下的十萬騎兵?因而在下官看來,與其在京城硬碰硬,我們不若南下積蓄力量,暫避鋒芒。”

“暫避鋒芒?或許程大人作為一個優秀的文人會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因為無論我們退往何處,似程大人這般文采出眾之人都不會遇到缺衣少食的情況,但您這般的畢竟是少數。而退了之後呢?不過是退了又退,退了再退!”

庾和的聲音幾乎字字泣血,但其中卻又蘊藏著難以言喻的憤怒。他曾經給人以淵渟嶽峙的感覺,似一座聳立的高山。但這一刻,庾和彷彿一座正在噴發的火山,灼熱的岩漿傾瀉而出,竟使得在場諸人都感受到那份堪稱恐怖的熾熱。

在死一般的沉默中,庾和的憤怒幾乎要將整個朝堂燒穿。

“我們大可倉促奔逃乃至於捨棄了北方諸城郡,捨棄那些到此刻都不曾放棄的將士,捨棄廣袤草場與農田,捨棄那麼多生長於斯的人。可在這之後我們能得到什麼?自此以後,剌戎人可據守京城要道,從此與大昭分割南北劃江而治。而南方缺乏好的軍馬場,更是沒有足夠的鐵礦以打造武器。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出優秀的軍士?又怎能重新將京城從北狄之手奪回?南胤偏安一隅最終徹底陷落北狄之手,以至九原板蕩神州陸沉的慘烈教訓,難道諸位還沒從史書中學到嗎?”

一番血淚斑斑的泣訴後,庾和的胸口激烈起伏著。

他與程緒分別據於朝堂左右側,兩人同時仰頭向上看去,都在等待著上座之人做出最終的選擇。

藏在人群之中的章魚們眨了眨琥珀色的雙眼,他們突然感覺眼前的鏡頭有點莫名的既視感。

下一刻,他們想起來了。

很久以前,哥哥曾給他們講過一個歷史相關的睡前故事——雖然在絕大多數時候,齊雨對歷史的認知都僅限於阿巴阿巴,但這個故事著實太有名了——那時候齊雨所說的便是大胤朝的一位名將與一位奸相。

同樣的危急存亡之秋,相似的紛爭不休混亂朝局。

唯一不同的是那次被綁走了二合一大禮包在數量上佔有顯著優勢,但這次的這個威力實屬是一節更比六節強,甚至還被開發出了無需耗電的門鈴程序,會主動幫忙叫門,屬實令章魚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