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龍者誰 作品

第十六章 亂局

當二十萬大軍中僅存的千餘殘兵敗抵達京城城下之際,即使再固執地沉浸於大昭戰無不敗的神話裡的大臣,也不得不被血淋淋的現實割開緊閉的雙眼,直面這一殘酷的失敗。

“……罪臣忝居將軍之職,卻因己身無能之罪,致使北境戰事潰敗,二十萬大昭軍士葬身闞家堡。聖人萬金之軀……北狩至今未歸。臣深感失職之罪責深重,萬死難辭其咎,自當千刃萬剮。罪臣願傾盡熱血,赴死報國,贖此傾天之罪,方無愧天地神靈……”

這是穆繇已經準備好了的請罪折。

早在回京的路上,楚國公就趁著每晚下馬休息的功夫,強撐著那條受了重傷的胳膊將之草擬完畢。他只待一回京便當眾跪下,做出最謙卑的態度,向至今仍舊態度不明的攝政王嚴啟珏請罪。

畢竟此前並沒多少人與這位素來低調甚至可以說是默默無聞的皇弟打過照面,更沒有人知道,這個一直以來都如同影子般站在角落中的年輕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若是此人也同英明神武的喬大帝一樣敢想敢為敢作敢當,那大昭今後又該何去何從?

平心而論,穆繇其實並不怕死,與絕大多數踏上戰場的人一樣,他早已做好了為大昭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覺悟,歷代楚國公的忠誠向來毋容置疑。

令穆繇所害怕的唯有一事,便是自己死的毫無意義。

如果沒有辦法死於榮耀,那他又該怎麼辦?

他想用剌戎的血洗乾淨身上恥辱的印記,因而,他必須活著等到那個機會。

在封建體制的思維邏輯裡,將領在戰場上的失利往往被視為其對君主所賦予的信任的背叛,因為君主乃承天運之人,是萬般不會出錯的。

在這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框架下,為彰顯自己的忠誠與責任,為維護社會的秩序與穩定,在一場如此刻骨銘心的慘敗後,請罪這一行為必不可少。

而作為大昭自立國起就居於金字塔尖的軍功貴族,這些從闞家堡回來的將領們心裡門清——若是在這種特殊的時候他們不想自己體面的話,定然會有人來幫他體面。

於是乎,楚國公毫不費力地成功說動了絕大多數從闞家堡潰逃回來的將領,與他一同請罪。

唯有如此,才能充分發揮法不責眾的優勢。

而大部分武將的生存智慧都足以支持他們釐清這一邏輯。

這麼多人中,唯有一者除外——

“你說什麼?如果我現在不規規矩矩裝孫子說這都是我的錯,到頭來還是會有一群不在場的白痴把打輸了的鍋扣到我哥頭上!淦!誰給這群白痴東西的臉?冚家富貴堡中如此輝煌的戰果不都是那個廢物東西求仁得仁自己作的嗎?”

“你憑什麼要讓我跟那群窩囊的傢伙一起在這封認罪書上簽字!我回來的這兩天沒往禁城的大門口貼上一份《九十五萬條論綱》又稱《關於一個廢物的毫無意義及負面效果的見解》已經很給那個把自己打包送到北方的混賬東西留面子了!”

說這些話的,是兩隻長得一模一樣的定北侯,他們就連臉上憤怒的表情都像是從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此刻,兩人正衝著楚國公府派來之人你一言我一語,以極快的語速輪番朝這個早已被嚇得暈頭轉向的隨從瘋狂輸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