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未返 作品

第 32 章 五福晉32





“皇瑪嬤,昨日孫媳聽到您有些咳嗽,今日可好些?“安清看著太后,問道。




太后本來也在好奇那小銅壺裡裝的什麼,聽到她突然問到這裡,不由愣了下,“無事,就是老毛病了,秋季乾燥,每年換季這會都得咳嗽幾天,不用擔心,太醫已經開了方子,喝上幾天藥就好。”




烏蘭嬤嬤一聽這話,便忍不住吐槽了起來:“那前提是您得喝藥啊。”




提起這事,她就愁的不行,太后這幾年真的是年紀大了,越發小孩子脾氣了,經常會嫌藥苦死活不願意喝藥。




這不,前幾日換季咳嗽的老毛病又犯了,太醫也來開了藥,但她老人家卻偏偏不願喝,三次裡得有是煮好後放涼了再倒掉的。




太后一聽她竟在安清面前揭自己的短,忍不住偷偷瞪了她一眼。




烏蘭嬤嬤也不怕她,徑自拉著安清說了起來,還讓她和自己一起勸太后。




誰知,安清笑了笑道:“那正好,我給皇瑪嬤煮了這小吊梨湯,具有清熱止痰,止咳等功效,您可以試試看,有效果的話就可以不喝藥了。”




說罷,她還朝著烏蘭嬤嬤擺出一個愛莫能助的表情:“嬤嬤,其實我也是慣不愛




喝那等子苦藥的。”()




烏蘭嬤嬤不由一愣,似是沒料到安清竟會‘叛變’。




?迷途未返提醒您《清穿之五福晉只想種田》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太后卻突然樂了,還挑釁地看了烏蘭嬤嬤一眼,似是在說,你瞧,沒人愛喝那苦藥吧。




烏蘭嬤嬤無奈扶額,看了看太后,又看了看安清,然後認命地給太后去倒那小吊梨湯。




太后正好有了渴了,順手接過杯子便喝了起來。




但不得不說,不管是烏蘭嬤嬤,還是太后,對於安清之前說的那功效,其實她也沒太放在心上,寧壽宮的宮女之前也給他煮過梨湯,但卻沒什麼效果。




但兩人知道安清這是一番好意,自是也沒掃她的興。




誰知,太后一杯下肚後,突然驚訝地看向看清:“你這梨湯……味道還挺特別的。”




口感清新,和普通的梨湯不同,酸酸甜甜的,裡面竟有銀耳。




重點是,用銀耳煮出來的梨湯,竟還不是羹狀。




人嗓子不舒服,本就不喜歡喝黏黏糊糊的東西,這個什麼小吊梨湯倒是清爽的很。




烏蘭嬤嬤見太后喜歡,又給她倒了一杯,她倒也沒推辭,直接一飲而盡。




不知是不是錯覺,太后連著喝了兩杯後,方才她極力才能壓下去的咳意竟不見了,而且嗓子上咽痛感竟也消減了不少。




“你剛剛說它叫什麼?”太后問,“也是民間的方子嗎?




安清笑著回道:“回皇瑪嬤,它叫小吊梨湯,是河北趙州那邊的一種飲品,適合咽喉腫痛,咳嗽咳痰的人飲用。”




不過,這款小吊梨湯說起來還是有些典故的。




在後世,小吊梨湯可以說是北京的一張美食名片,和酸梅湯一樣,以前都是走街串巷叫賣的一種飲品。




至於它的來歷說起來也有點意思,都知道乾隆喜歡下江南,據說他在下江南途中途徑河北趙州時,口渴難耐且咽痛沙啞,御醫開了不少方子,都沒能緩解其症狀。




一日路過趙州橋附近的一個茶攤時,乾隆喝了一碗茶水後頓感清新潤肺,咽喉痛之感消失,那茶水便是這小吊梨湯。




由於乾隆的喜愛,這款梨湯慢慢成為了宮廷飲品,後來其配方與製作方法也流傳到了民間。




因著這梨湯是放在銅製提吊裡售賣,也就是小吊梨湯這一名稱的來源。




烏蘭嬤嬤見太后這反應,便知應是有效的,忙詢問安清方子,想著以後煮給太后喝。




安清回道:“這法子很簡單的,也都是些常見的食材,主要食材有梨、銀耳,桂圓、紅棗、陳皮、話梅,老冰糖、還有枸杞等,比例是……”




烏蘭嬤嬤一聽還真挺簡單的,“這好像和銀耳梨羹有些像。”




安清笑著說道:“還是有些區別的。”




小吊梨湯的做法比銀耳梨羹耗時短,並且煮出來的銀耳脆中帶糯,而並不是像銀耳湯一樣文火慢煮,膠質粘稠。




話梅是小吊梨湯的點睛之筆,因加入了話梅,口感清潤,且酸甜適中。




三人順著這




()小吊梨湯,不知不覺就聊遠了,那一小銅壺梨湯也不知不覺被太后喝了乾淨。




太后和烏蘭嬤嬤都很是喜歡和安清聊天,這丫頭性子活潑,說話也逗趣,總能惹得人發笑。




就在這時,突然一個小宮女進來稟報,說是鹹福宮妃來給太后請安了。




安清先是一愣,她是完全沒料到會在這裡碰到鹹福宮妃。




不過轉念一想,兩人都是來自科爾沁,又都常來這寧壽宮,碰到也是早晚的事。




這邊宮女剛稟報完,一道靚麗的身影便走了進來,安清遠遠瞧著,眼前不由一亮。




不同於昨日中秋宴上的妃子吉服,鹹福宮妃這會竟穿著一身蒙古的服飾,說起來,自從嫁到這紫禁城來,她還是第一次見到有人穿這衣裳,不得不說,那瞬間還真的倍感親切啊。




但這抹親切隨著鹹福宮妃走近後,便直接幻滅了。




原因無他,只因安清給她請安時,對方那高傲的態度,以及看自己時那微仰的鼻息,都很讓人不爽。




不過,她也沒太放在心上,大不了以後來寧壽宮前多打聽一下,儘量避開和鹹福宮妃碰上便是。




也不是怕她什麼,主要是安清覺得太麻煩了,兩人之間畢竟還夾著太后呢,有點什麼的總歸是不太好。




所幸不如避開些好。




不過,要說安清與太后是拐著彎的孃家親戚,那這個鹹福宮妃可是太后關係就近太多了啊。




兩人都是出自科左中旗,至於輩分嘛,如果安清沒算錯的話,兩人實則是同輩,還是堂姐妹關係。




但如今一個是康熙的嫡母,一個確實康熙的妃子,這輩分真是差的夠可以的。




不過,這在清朝也沒什麼奇怪的,清初和科爾沁聯姻頻繁,這中間輩分早都亂的沒邊了,像皇太極還同時娶姑侄兩人呢。




鹹福宮妃來了,安清也不好突然離開,便又陪著兩人坐了會。




只是,這鹹福宮妃和太后聊天就聊天,老盯著她看做什麼,搞得人怪不自在的。




安清雖全程低著頭不去和對方對視,但最後還是實在受不了頭頂那炙熱的視線,估摸著時間也差不多了,便適時提出了離開。




太后也沒攔著她,簡單囑託幾句便放她走了。




只是,安清沒料到的是,她前腳剛走出寧壽宮的門,後腳就被身後的人喊住了,還是蒙語。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