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好事來臨

 明初。 

 貨幣以紙幣為主,即發行寶鈔。 

 怎奈朝廷濫發寶鈔,引起寶鈔貶值,導致通貨膨脹,經濟混亂。 

 明中期,朝廷為穩定貨幣,穩定經濟,逐步限制寶鈔發行和流通,鼓勵使用金銀等貴金屬作為貨幣。 

 鑑於大明金礦產量低,而銀礦產量高,銀子漸漸成為主流貨幣。 

 同時,大明對外貿易逐年擴大,特別是同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貿易增長,海量銀幣大量流入大明。 

 大抵是隆慶開關保證白銀流入,張居正改革的一條鞭法規定賦稅徵收紋銀,基本確定朝廷銀本位制度。 

 銀本位制度本身沒毛病,問題是海量白銀流入,皇族,官紳等特權階消費有效,更喜歡窖藏白銀,使朝廷每年僅收取幾百萬兩的稅收。 

 物產不變,銀子逐漸增長,而銀子流轉不到普通百姓手裡,物價不漲才怪,關鍵物價上漲,對百姓百害而無一利。 

 總之,此事三言兩語說不清楚。 

 不過,來複的話提醒了朱由校,必須搞些項目,誘導皇族,官紳花錢,花大錢,讓他們把窖藏的白銀拿出來消費。 

 賭馬,賭球,好像都是不錯的項目,特別是賭馬,還能鼓勵民間養馬。 

 同時,海外貿易時,把收白銀改換為收取黃金,逐步向金本位貨幣改變。 

 朱由校盯著來複,耐心的說:“你的問題,表象為百姓收入增加,但實際購買貨物數量減少,引發這種現象的緣由歸為外部流進大明銀幣太多。” 

 “具體歸為兩點,大明商品對出海出售多,從海外購買貨物少。另外,國朝商賈和外來商賈的黃金白銀兌換比相差過大,導致對方通過白銀交易在國朝換取黃金,從而能輕鬆套利。” 

 “套利,諸位肯定清楚。” 

 “所以,以後與海外商賈貿易,能收黃金最好,不能收黃金需黃金折價,作為貨物價值參考標準,防止海外商賈繼續套利。同時,朝廷將陸續開海禁,設市舶司,為把白銀花出去,海商不妨多從海外購買糧食,朝廷需要糧食,海量的糧食。” 

 這段話,朱由校既說給商賈,更說給內閣,戶部,兵部官吏。 

 把商賈當做傳話筒,讓他們給商賈透露出去,希望各地商賈清楚朝廷的訴求。 

 至於百官,朱由校則在提前給他們打預防針。 

 海商和代表海商利益的官吏獨佔海外利益的時代該落幕了。 

 什麼? 

 開海禁,設市舶司。 

 來複等商賈代表喜笑顏開,開海,他們或許還能分杯美羹。 

 來複更作揖行禮,感謝皇帝解惑。 

 六名官吏神色複雜,有人歡喜有人愁。 

 開海。 

 設市舶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