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一壺醉 作品

第70章 抱團取暖

 況且在另一個世界的見聞與經歷搬來元昌,許多都能吊打如今的思想,當然,古人的智慧也不能小瞧,凌不語也曾經遭受過莫大的衝擊。 

 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王朝,反而能激發人的思維,無論是技術還是思想,都有令人驚歎的存在,別的不說,後世奉為至理的名言,有多少來自古人? 

 凌不語比魏韋好一些的是他知道分寸尺度,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背景截然不同。 

 在這個封建的朝代下,過於超前的觀念會觸及他人利益,招來的可能是禍事,而非是過遠大的前途,而魏韋,不正是最好的反面例子嗎? 

 所以,凌不語從小就知道一定要沉下心來,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 

 在沒有把握以前,少暴露自己的優勢,一步,一步來。 

 均田是他冒的第一個風險。 

 均田制來自唐代,出自唐太宗李世民,凌不語承認,自己的確是拿來主義,因為均田符合當下元昌國的背景,他在參加殿試以前把脈過端木崇的脈,算是投其所好。 

 端木崇是有意向動土地制,他曾藉著天災人禍之時從權貴手中剝出近兩成的土地分配給農民,算是試點,雖僅兩成,但在元昌國,已經是極大的一步。 

 且能在做了以後沒讓這些權貴反彈,便是莫大的成功。 

 基於這一點,凌不語推測出端木崇肯定有土改的打算,只是礙於情勢不得不暫時隱忍。 

 土改以後隨之而來的還有稅改,將是更大的變動,端木崇可以說是極為理智了。 

 他才敢在策論中提到均田制,將土地按照地理位置、人口等因素進行分配,確保分配的面積相等或數量合理,或是像南北朝那樣按男女分配。 

 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就施行授民以田,15歲以上的男子授田40畝,女子20畝,除此之外北魏政府還給予桑田,種植三年以後就可以變為世業田,可以傳承給後代繼續耕種。 

 凌不語將這些全部寫入策論,大膽了一把,結果他押中了,端木崇指他為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