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墨一 作品

第4章 農家誰人不讀書

 古村裡沒被人抱走過童養媳,也沒養過童養媳,但聽村上的人說過。有些地方呀,有錢人家的男孩生得太醜了或者不太健全,總是想著從窮苦人家買個小女娃,從小養著,等兒子大了就嫁給兒子當媳婦。 

 要是窮人家沒錢怎麼辦?就找人從其餘地方偷、搶或者拐別人家的小女娃當童養媳。 

 沒法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總不能斷了後絕了先人香火吧,要真這樣了,下去後哪兒還有臉見列祖列宗。 

 可幹了這樣的事,就有臉見列祖列宗了? 

 陳先生當然不是拐童養媳的,而是問人家“要不要把女兒送到村塾裡讀書?” 

 陳先生當然撞了一頭牆,碰了一鼻子灰。 

 問到村上人的時候,富貴人家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就應該學習繡花持家。而且我家有錢,別說女兒,就算兒子不讀書也沒啥。況且女兒終究是要嫁人的,我家不缺錢,送女兒讀書也沒啥,但為什麼呀?” 

 村下人更簡單了,聽到先生的話往往就是,“啥?女娃還能讀書?為什麼要讀書?先生開玩笑的吧!” 

 他們壓根就沒想過女子能讀書,在他們想來,女子長大了能嫁人、生娃、洗衣、煮飯就行了,讀哪門子書呀。 

 兩個“為什麼”可真把先生問著了,先生不怕你問他聖賢書上的道理,就怕問他別人自己的道理。 

 陳先生自己的道理很難說服別人的道理。 

 不是有位賢人說過嗎:世上有兩難,一難在於把自己的道理變為別人的道理;二難在於把別人的銀子變為自己的銀子。 

 先生做的是一難;商人做的是二難。先生對商人,一難對一難。 

 所以陳先生很為難,也很失落。 

 最失落那天就是陳先生走完最後一家有女娃的家裡,結果當然不用說了,否則也不會變成最失落的一天。先生走到小河邊,望著河水發愣,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先生準備跳河自殺呢。 

 陳先生當然不會自殺,只是一仰身躺在河邊,擺了一個“大”字,愁著眉苦著臉,滿臉都是個“憂”字。 

 也不知道書院裡的師姐師妹聽到村上村下的言論,會不會衝過來斬了這條河。陳先生可是知道,有些師姐師妹的胸襟可大了,看那山巒起伏就知道,可她們胸襟有時候也小呀。 

 農家誰人不讀書,家家女子不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