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仗劍行 作品

第441章 轉師入五大湖

 第441章 轉師入五大湖 

 騎兵刀相互碰撞,馬蹄聲攢動,最後化作一聲“哀鳴”。 

 龍河田勒住戰馬,右手的軍刀,還在滴血,轉頭瞧了瞧,隊伍比剛剛少了四分之一,再看對面的美軍騎兵,幾乎已經所剩無幾,只剩下數百餘騎,隊形鬆散,似有後退而逃之意。 

 龍河田環視四周,軍刀微微抬起,沒有任何急躁,而是在對方快撤,隊形更加鬆散的時候高喊一聲“殺敵”,隨後便撥馬揚刀向前。 

 而在他身邊,伴隨著的,是兩千精銳如風的漢騎,他們穿著軍裝,套著一層軟皮的護甲,和這個時期還在流行的胸甲騎兵很像,但又有著本質的差別。 

 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時代的需求,已經不需要那麼重量十足的高大騎士了。 

 在漢軍的標準中,歐洲那種龍騎兵,也就是騎馬騎兵,其實有不少,多數都是在高速行軍的時候,臨時組建,用來更高效的調配部隊。 

 而正規騎兵,也就是龍河田所指揮的騎兵三師,算是整個騎兵隊伍中,最為精銳的騎兵,這種騎兵基本擁有除大口徑火炮之外的所有武器,甚至包括目前比較受歡迎的衝鋒槍。 

 而所謂的護甲,其實就是一層牛皮疊加,內部加了鐵片的皮甲,類似一種半身甲的樣式,顏色偏像素靜,和漢軍制式的灰色軍服基本屬於一個色調,這都是為了在整體上看起來更加美觀。 

 而對面的美軍騎兵,可就沒有這麼多裝飾,他們更像是一群用牛仔組成的野路子騎兵,除了馬術強之外,基本上很少有正規騎兵那種“嚴謹性”,甚至在剛剛的兩輪衝鋒中,龍河田就發現了對方基本不會在衝鋒的變道,要知道看似只是一個小小的變道,但背後考驗的可是騎兵的整體素質,如果騎兵的素質不行,在那種高速的騎戰之中,想跟著大部隊走,其實也是一種“奢望”,因為你根本就控制不住直線衝刺到來的快感。 

 或者說,你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戰馬!! 

 “咔嚓”,刀光閃過,帶起一陣清脆的骨頭割裂聲,一顆頭顱從馬背上飛起,“砰”的一聲,掉在地上,又是一陣“砰砰”,戰騎馬蹄之下的頭顱,就像是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 

 整個戰爭中,漢軍的水壺使用率,其實是僅次於步槍的。 

 這些都是對於普通士兵的,對於那些中上層軍官,其實還要加上兩條,軍容齊整,說話順暢。 

 事實上不止是漢軍騎兵,就連步兵也有“洗刀”的習慣,不過相比於騎兵的軍刀,他們洗的更多的還是刺刀。 

 而如果一支軍隊中,某某地方的人佔據多數,就要想辦法平衡,無論是調配,還是在分兵的時候算計,都要保證該部隊的組成部分,保持平衡,哪怕沒有平衡,也要製造平衡。 

 這些東西加起來,與營以上軍官五年調任形成了呼應。 

 如果所有人的刀,都充滿血腥味,人的大腦,遇到關鍵時刻,是很難清醒的。 

 這種老鄉文化,在如今的漢軍中,其實依然存在,越是那些從神州來的士兵軍官,越是如此,早年甚至有所謂的“買官案”,雖然後來被處罰了,且直接處死,但這種事情所產生的毒瘤,依舊存在。 

 而所謂的說話順暢,其實就是說國語的時候,儘量不能帶有地方口音,這麼做目的除了口齒清晰,能夠讓士兵聽明白之外,還有就是擺脫所謂的老鄉文化。 

 水壺裡的水澆灌在軍刀之上,滴滴紅色的血水從軍刀刀面上落下,一連沖洗了幾次,才被龍河田用絲巾擦乾淨。 

 這種要求雖然被某些人斥責為“無用”,但在軍隊內部,基本沒有人反對,畢竟越往上走,越明白一個好的條例,對於軍隊的重要性。 

 按照漢軍條例,疊被子,軍容整潔,軍靴乾淨,刀面反光,是四大最基本的要求。 

 比如此刻在小溪旁刮鬍子的龍河田,他的生活習慣就是一個典型的軍官,鬍子基本都是三天一刮,軍裝也是最遲五天換一套,哪怕到了戰時,衣領軍銜等能夠表明身份的標誌,都是無時無刻不在整理過程中,哪怕是在最困難的時候。 

 “唰唰!!” 

 畢竟用最早陸軍司令李昭武的話說是:“槍是軍人的底氣,刀是軍人的尊嚴,戰時殺敵,敗時自戕,可謂重中之重,非一般人所說的那種無需可比!!” 

 意思就是,如果一支部隊的主官是西京的,那麼他的副手一定會是金山,或者其他地方的。 

 到後來,說話順暢就成了必然,而在這背後,還有一個同鄉不同軍的潛規則。 

 而在戰時,某些條例雖然可以簡化,比如軍靴,軍容等,但唯獨這個軍刀,卻是一萬個不允許。 

 這麼做的目的很簡單,除了好看之外,就是為了告訴手下的士兵,你們的長官依舊完好無損,依舊氣勢不減,這背後其實傳達的是一種自信,用某些心理學家的話講就是“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