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仗劍行 作品

第348章 埃及衝突

 英法百年戰爭,再一次登上了主流,甚至就連拿破崙都被拿出來嘲諷和辱罵。 

 漢國公使館內,漢國駐倫敦公使羅寧看著手中的幾份報紙,看著上面的謾罵,不禁感嘆: 

 “原來以為小孩子吵架喜歡翻舊賬,揭老弟,沒想到英國和法國也是這樣,真是國如人啊!!” 

 而其他國家在得知剛剛發生的“奉命撞沉”事件後,甚至直接表示了“中立”。 

 是的,中立,不做任何表示,雖然加了一些所謂的“和平呼籲”。 

 但更多是“裝裝樣子”,甚至像俄國這樣連樣子都不裝的國家,直接在衝突發生後,站隊法國,看起來和法國人是一條船上的。 

 讓拿破崙三世很是感動,甚至認為這是俄國人遵守三皇同盟的“動作”。 

 但其實真實情況是,俄國已經在等待法國和英國開戰,然後選擇性加入戰局,撈取好處了。 

 歐洲其他國家其實也是如此,畢竟作為歐洲最強的兩個國家,大英帝國和法蘭西帝國實在壓的人喘不過氣來。 

 就像威廉詢問脾斯麥,英國和法國打起來,對普魯士有沒有影響。 

 脾斯麥的回答則是: 

 “我們應該祈禱法蘭西和英國人在地中海打起來,甚至戰爭最好爆發在英吉利海峽,那樣普魯士就有足夠的時間準備統一德意志了。” 

 而對於歐洲其他勢力也是如此,奧地利控制的意大利地區,也是寵寵欲動,希望在歐洲局勢混亂的時候,陰奧地利人一下,爭取所謂的“意大利獨立”。 

 巴爾幹地區作為歐洲有名的“導火索”,雖然目前很多地方依舊屬於奧斯曼帝國,但早已形成事實上的撕裂,所欠缺的也是一場戰爭。 

 甚至在看起來“與世無爭”的美洲,作為美洲有數的強國,漢國和美國也是密切關注英法局勢。 

 畢竟這場歐洲國家的衝突,實則也牽扯到美洲。 

 美國其實最是不希望戰爭爆發,因為一但戰爭爆發,在可以預見的某個時刻,一但戰爭焦灼,那些該死的漢國人肯定會接機向美國開戰,而這是目前美國,無法承擔的起的。 

 畢竟華人街的資金還沒有“安全”,富蘭克林還沒有下水成軍。 

 陸軍也沒有完成全面的整編,可以說,就像美國總統林肯在白宮會議上所說: 

 “我們不能祈禱歐洲局勢是否平穩,我們必須要拿出屬於美利堅人的勇氣和力量,應對可能發生俄衝突!!” 

 而漢國則複雜多了,即希望法國人和英國人打起來,好提前啟動滅美計劃,但又怕提前啟動,準備不足,功虧一簣。 

 畢竟陸軍的整編也剛剛開始,最起碼需要一年的時間,這個時候開戰,不亞於用幾年前的軍隊打這個時代的戰爭,輸贏可就不好說了。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上看,劉鵬是“勸和”的。 

 至於怎麼勸,那就有門道了。 

 ……… 

 巴黎,自從那句“奉命撞沉”的消息傳來後,整個巴黎都陷入到了“興奮之中”。 

 甚至就連歌劇院,都緊急的排了一出“勇氣號大戰邪惡英國巡洋艦”的歌劇,搞的一票難求。 

 甚至那個下令撞擊,最後把英國巡洋艦撞沉的羅察都成了新一代法國年輕人,甚至是孩子的英雄。 

 據後來統計,在1860年這一年,有至少五萬新生男孩,使用了羅察這個名字,以至於後來出現了“羅察遍地”的笑話。 

 相比於巴黎的熱鬧,凡爾賽宮內的氣氛,卻是很“迷惑”。 

 在消息傳來後,拿破崙三世一邊為法國軍人的勇敢“高興”,一邊又頭疼如何處理和英國人的關係。 

 拿破崙三世不是怕了英國人,而是至關重要的“拿破崙”級戰列艦還在船塢,剛剛鋪設龍骨,陸軍也才剛剛完成整編,還沒有完全適應。 

 這個時候和英國佬開戰,無異於“自殺”,甚至搞不好還會重演拿破崙皇帝的悲劇。 

 作為拿破崙家族的繼承人,拿破崙三世太明白這個道理了。 

 所以在得知這件事後,他第一個反應不是高興也不是害怕,而是要求法國駐英國公使和倫敦保持溝通,至於如何溝通,可想而知,無非就是“平穩”解決。 

 就像拿破崙三世對外交大臣杜盧賽說的: 

 “在法蘭西還未完全準備好和英國人攤牌的時候,最好不要激怒他們,讓局勢緩和,一直到我們準備好!!” 

 而英國人的反應,也不出法國人的意料,他們很“憤怒”。 

 甚至直接提出了“一億英鎊”的無理賠償。 

 雖然這個要求被否決,但英國人要求的主謀移交,道歉,依然是法國人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目前的局勢也就“僵持”住了。 

 而這對兩國都不是什麼好事,因為戰爭派正在“躁動”,如何妥善解決,考驗倫敦和巴黎的智慧。 

 甚至是拿破崙三世和維多利亞女皇的智慧。 

 畢竟戰爭,可以是選擇,但不是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