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劍斬雲夢 作品

一千一百零二章 上國海船技術,營造法式,一千六百料的大遮洋船!

  “船體的高度,甲板以下,是龍骨長度的四中取一,在這艘船就是…呃,三步半再多一半高(5米),吃水通常在兩步(2.6米)左右…”

  “什麼?甲板以下,船高接近四步?比長船多出一半來…那豈不是能裝十多萬斤?…”

  聽懂了船匠的話後,博識者米基面露驚訝。他打量了這艘用料極為普通,但設計極為先進的海船,臉上露出期待與嚮往。

  這種海船的設計,船身高度竟然是船身長度的四分之一,確實比王國扁長的槳帆長船,要能裝許多。而它藉助風力航行,速度又快,所需要的船員又少,需要準備的食水也少…與槳帆長船相比,這可是更為快捷、更適合近海的航行海船啊!…

  “大人!這是兩百多料的遮洋船,能裝兩個立方丈稍多…船底雖然有三步半再多一半,但底下的船艙,是水密的隔艙。一節一節隔開的,能裝的其實稍微少一些,大約也就三步…”

  “啊?金船匠,你剛才說什麼?船艙分割出來的,一塊一塊的?密封的,木板格子?…那有什麼用?”

  “呃!…大人,那是水密的隔艙!是隔斷的木板格子,是為了防止漏水的!船撞破的時候,如果實在來不及補上,就只要把隔艙密封起來…”

  船匠金善樹費盡的比劃了一會,只是語言不大通,實在說不清。他仔細想了想,就指了指加固船帆的竹竿,形象地解釋道。

  “大人,您看這竹子,竹子!…您知道竹子的裡面嗎?竹子是一節一節的,而裡面竿節間有膈膜,把竹子分隔成好多節的空竹筒…這海船的船艙設計,也是一樣,就是橫著放的竹子一樣,一節一節隔開的!…”

  “主神啊!竹節的船艙?分節防止漏水?是了,是了!每節分開,哪怕一處漏水,也只要堵上那一節就行…真是聰明!你們的部族祭司,竟然能想到這樣造船的法子!…”

  “啊?大人?造船是工匠們的賤活,兩班老爺們是不會去管,也不會去參與的…他們只管檢查造出來的船,做的不好,就把工匠杖斃…”

  在這個時代,水密隔艙的設計,據說是先民們從竹子的觀察中學到,也是僅僅在中式海船中出現的“獨門密技”。它能極大的提高海上航行的安全性,蘊含著先民們的獨特智慧!

  在航海歷史中,中式海船對於世界航海業最突出的三樣貢獻,就是“中式縱帆”、“水密隔艙”,以及“船尾舵”。而除了這三樣獨特成就外,與其他古老航海民族同樣選擇的,“深v”尖細的海鳥船型,則幾乎是千百年驗證下,最適合航海的船身設計。

  實際上,在這個十五世紀的末期,中式海船技術正位於世界的頂點,然後慢慢的走向衰退。

  而當十六世紀初,歐洲的航海家們抵達亞洲,很快就驚訝的發現了東亞海船的設計優勢。他們迅速學習和吸納,把這些設計融入到十六世紀末的新式風帆大船中,就像他們學習阿拉伯人的三角帆一樣…

  “大人!這造船的營造法式,就和造房子的營造法式一樣一樣的!造房子的時候,是以斗拱的橫拱長度為尺子。而造船的時候,是以龍骨的長度為尺子…”

  “船體為四牆,船艙為屋子,船身傾斜如斜梁…桅杆是豎梁,風帆為瓦片,遮住船頂一片天…而船頭甲板做前門,船尾甲板是寢屋,尾舵則是野雞篷…哦,最後還有,披水的板子做擋蓬,減搖的水鰭做屋角,不怕風浪不怕晃…”

  “主神見證!這些造船造屋子的營造法式,那可就印在小的腦海裡頭。這一處處船上的比例,小的早就背熟許多年,怎麼也忘不了的。只要有足夠的大料,這遮洋海船的船型,按照同樣的模子放大,別說是兩百料,就是四百料,八百料,一千六百料…那也是造的出來的呀!…”

  “啊!金船匠,你說什麼?你會造更大的大船?比這個還要大得多的大海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