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劍斬雲夢 作品

一百二十七章 科技的發展:三種漢弩


                 修洛特沉思良久,才終於明白過來:他把東方弩和歐洲弩混淆在了一起。

  然而,在東西方的歷史上,兩者的設計截然不同,甚至不能同時稱之為“弩”。它們也走向了不同的戰場定位。

  東方弩是遠距離戰弓的強化升級,大弓身,大拉力,大拉距,使用細長近似箭只的弩矢,擁有專門的瞄準結構,射程和威力上都是弓的放大版。漢唐的很多弩卸下弩臂後,甚至可以當成戰弓使用。

  從戰術上說,從大秦軍陣一統六國到漢朝弩陣北征匈奴,東方弩都是進攻性極強的遠距離武器,廣泛使用於遼闊地形的軍陣對戰。而到了宋代時,重型弩更是發展到頂峰,成為野戰中剋制重甲騎兵的唯一利器。

  “嗯,比如確定存在卻工藝失傳的神臂弩。”少年心中嚮往,微微搖頭。

  歐洲弩則是側重近距離破甲的十字弓,較短的弓身,同樣的大拉力,短拉距,使用粗短沉重的弩矢,瞄準結構則在這個時代還未普及,有效平射射程只在百米內。為了提高拉力,歐洲弩先是使用鋼片蓄能。而為了拉動上弦,又發明了專門的機械上弦結構。它的扳機也與東方弩不同。

  從戰術應用上看,歐洲弩被廣泛使用在以城堡為核心的守城戰鬥中,主要的戰場定位就是防禦性的破甲武器,用在近距離佔據地勢的射擊。它的形制上弓身較小,拉距減短,用減少的射擊威力,來換取單位距離中更多的兵力排布,非常符合城堡的有限空間。

  這個時代,歐洲的重型鋼弩用機械絞盤上弦,射速極慢,拉力高達兩千到四千磅,三十米內無甲可防,衝擊力足夠震死板甲內的騎士,也符合守城戰的特點。

  修洛特再次搖了搖頭,重型鋼弩還是過於遙遠。此時,鋼片材料的傳遞效率都比較較低,會損耗很多的能量。相對而言,還是中型木弩更為實用,同樣磅數下的傳遞效率要高得多。

  想到這,修洛特向木匠大師微微一笑,眼神明亮。

  接著,他對武士長招了招手,做了個書寫的手勢。伯塔德便會意的點頭,取來木板和新制作的炭筆,交給殿下。少年的物理學知識還在,他便隨性的盤腿坐在地上,進行著快速的推導與繪畫。

  看到這一幕,木匠大師庫欣基愣了一下。他好奇的湊過頭,卻看見殿下在寫著不知名的奇怪符號,“m”“v”“g”,橫向的式子猶如祭司的天書。然後又畫出上升下降的拋物線,標註出“h”“d”。最後是各種變化的下降曲線,兩端標註著“f”“L”,還用炭筆塗抹出曲線中的陰影面積。這些圖形如同抽象的神靈眼睛,目光黑暗的看著他。

  庫欣基看的眼神呆滯,一片茫然。驚訝終於取代了嚴肅,出現在他蒼老的臉上。隨後,他凝重的看向伯塔德,悄悄指了一下殿下,又指了指神話中儲存靈魂的心口。

  伯塔德認真的點點頭,也指了指自己的心臟,然後再次點點頭。他示意一切正常,這是殿下的日常操作,是“神啟”而非“邪惡”。

  當然,如果換成普通的平民,沒有這樣崇高的身份與地位,貿然進行發明創造,表現出異於常人的特點,結果恐怕就是被送上獻祭的神臺。

  修洛特專心的投入,對身旁無聲的對話毫無所察。他先是計算了弓身勢能、箭矢動能和箭矢動量。然後估算了不同初速時,四十五度角的最遠射擊距離。最後評估了下拉力變化時的箭矢動能。

  計算之後,少年對東方弩和歐洲弩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遠程武器的射擊,是弓身勢能轉化為箭矢動能的過程。能量是力與距離的乘積,箭矢的動能便由拉力和拉距共同決定,是釋放過程中拉力與拉距的積分。

  箭矢的殺傷力取決於動量,是箭頭和目標碰撞後的形變。當箭矢的殺傷力勻速增加時,對動能的需求會成平方上升,導致弩身的體積急劇擴大,最終發展成巨型床弩。而增加箭矢重量,增加相同動能下的動量,便是提升殺傷力的最常見方式。

  其中,拉力便是所謂的磅數。弓弩的種類決定了拉力的變化效果。弓身與弩身的拉力,通常是以不同的速度,在弓弦釋放時,隨著拉距的減小而逐漸衰減。

  現在聯盟所用的墨西加長弓是直拉弓,它的拉力衰減相對較大,工藝最為簡單。進階的反曲弓能預先儲存大量的彈性勢能,拉力曲線更為平緩,傳遞的動能更多。

  東方的反曲弓也常常是複合弓,用兩端的硬質弓梢平衡拉力曲線。在弓梢上做到極致的,便是明弓和清弓,大反曲,大拉距,大拉力。它追求極限的能量傳遞,不惜產生弓身的震動,犧牲遠距離的穩定性,來追求近距離破甲的一擊必殺。

  而更為逆天的,便是現代滑輪弓的拉力曲線,幾乎是一條拉力不變的水平線,相同拉力和拉距下的儲能足足是直拉弓的兩倍。

  想到這裡,修洛特微微頷首又搖頭。等有了大量的牛角、牛筋,才能夠考慮複合弓弩的製作。而滑輪弓弩則遙遠而不實用。等到科技發展至高效鍊鋼和精細機械時,就早已是火藥武器的時代。

  拉距是拉力作用的距離,是決定箭矢動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只是常常會被人忽視。由於拉力在弓弩施放時的快速衰減,拉距的提升能有效增加力與距離的積分面積,動能的增長將超過線性。換句話說,長拉距將極大提升箭矢的功能。

  少年回憶著記憶中的圖像,默然沉思。

  還是以照片留存的清弓舉例,弓手拉開的弓弦能到達另一側的肩膀,拉距是整個手臂加身寬。按照臂展與身高相同的理論,清弓的拉距甚至能到達一米以上。這個拉距帶來的動能是可怕的,配上重箭後的動量殺傷,可以在百米內擊破重甲。

  而和弓的拉距在90公分到一米之間,用來補償蓄能較低的竹身,同樣能取得不錯的效果。油畫中的英格蘭長弓手只能拉到臉頰,和壁畫中唐朝長弓武士的射擊相似,拉距大約在80公分左右。這也就是常說的耳聽絃聲。土耳其弓也同樣在這個拉距水平,只是用上高強度的複合弓身,在維持拉力的同時,縮小了弓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