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悲歌 作品

第1578章 內容和技術的深度結合

  阿列克謝只是一個技術總監,還是從好萊塢出來的,他對新時代技術的理解,別說跟沈向陽相比了,都未必比得過周不器。

  他只能就一些比較基礎的層面對膠片轉製做出解釋——“過去二十年的數字化信息轉制,其實很簡單。因為錄像帶和dvd的分辨率不高,普遍也就0.7k左右。沒有分辨率升級的困擾,就很容易。”

  埃裡克·馮還沒有正式入職,可他已經算是周不器團隊中的一員了,附議道:“分辨率的降級很簡單,難的是分辨率的升級。”

  阿列克謝道:“對,升級最複雜。隨著藍光格式和超級藍光格式的存在,現在的轉制市場,已經出現了2k需求。從0.8k升級到2k,這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作。”

  周不器問了一聲,“你們是怎麼做的?”

  阿列克謝道:“技術人員一幀一幀地去修改,手動去完成色彩失真、過亮、過暗、色域變換等問題,以及人臉、字幕等特殊對象偏色糾正,包括畫面上斑駁噪點的去除等等。”

  周不器抽了抽嘴角,“那工作量可大了!”

  阿列克謝嘆了口氣,“是啊,如果是一些複雜的鏡頭修復,我們最優秀的修復師,一天也只能修復24幀。”

  “這……”

  周不器跟團隊中的幾人對視,都覺得很恐怖。

  開什麼玩笑?!

  24幀,在影片放映時,其實也就是1秒鐘的內容。

  1秒中,要修復一天?

  這還玩個屁啊!

  把錢都糟蹋在這上面來了。

  這都什麼年代了,這種重複性的大批量的工作,就不應該由人工去做,尤其不能由人力成本變態高的美國來做。

  這還只是2k分辨率。

  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影視內容的分辨率必然會越來越高。現在的潮流是2k,用不了幾年就是4k了。

  要是都手動修復,那就是遙遙無期的夢魘。

  從2k變4k,工作量可不是增加了2倍,而是增加了4倍。這還不算幀數上的增加,如果是從24幀增加到36幀、48幀、72幀,工作量又是指數級的增長。

  只有人工智能才能拯救這個行業!

  果然,阿列克謝接著就說到了幀數的話題,“過去普遍都是24幀,現在都在流行更高的幀數,比如從24幀平滑到36幀,這就需要解決幀間連續性問題,就會更加複雜。不過這部分的工作對流媒體來說暫時不需要,流媒體視頻的基礎是12幀。幀數的擴容更多地是好萊塢的工作。”

  周不器對此還算了解。

  隨著電影院的技術升級,新上映的電影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版本,2d版本、3d版本、imax版權。還有2k版本、4k版本,24幀版本、36幀版本、48幀版本等等。

  不過正如阿列克謝所說,這種超級影像版本跟流媒體行業關係不大,更多的是面向電影院,要有好萊塢巨頭的發行公司來承擔相關的轉制任務。

  可是奈飛可以拋開關係,紫微星環球拋不開,今年5月份上映的《鋼鐵俠2》就會同時有8個版本在全球上映,“2d+24幀+2k”版,“3d+24幀+2k”版,“3d+36幀+4k”版,“2d+imax+36幀+4k”版,“3d+imax+36幀+4k”版,“3d+imax+48幀+4k”版等等。

  這麼多的版本,都是後期轉制而來。

  這要是都是手工轉制,這得花費多少的後期製作成本?一部好萊塢大片投資2億美元,恐怕有1000萬美元都花在這上面了。

  好萊塢對此沒有辦法,只能用笨方法,找轉制師手動地一幀一幀地去處理。就比如《阿凡達》,早在07年就拍完了,上映日期卻一再地跳票,因為後期的製作太複雜了,要推出各種各樣的版權,光是後期製作就花了一年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