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 作品

第九十三章突破坊市


  面對何夔設置的這個商稅徵收辦法,孫策十分好奇的問道:“怎麼會單獨在吳縣徵收入城商稅?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此設置豈不是導致民怨沸騰?”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千萬不要小瞧這一句。

  中原士大夫們早在幾千年前就知道無工不富,無商不活。

  但他們還是選擇重農抑商,崇尚小農生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士大夫們推崇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理念。

  不患寡就是小民嘛,只要餓不死就行了,哪來那麼多要求?所以抑制工商,讓所有百姓都守在幾十畝農田裡當自耕農是很多封建統治者最推崇的善政。

  當然都是一脈相承的文化烙印,後世普通人也沒比封建士大夫們強到哪裡去,也別嘲笑他們。

  因為後世許多工業化社會的現代人一想到封建秩序,腦袋裡也是固定三件套。

  一平均授田,二禁止土地流通,三抑制兼併。

  這三條孫策都快能倒背如流了,甚至把這一二三條隨便怎麼顛倒順序都毫無影響,其核心還是士大夫那套,不患寡而患不均。

  其推崇的就是每戶百姓都守著自己的幾十畝地,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落後古典農業社會。

  讓他們治國,經濟水平也就止於春秋了,最多加上點科技發明,勉強夠到了秦國水準。

  西漢的經濟水平就是他們怎麼也沒辦法想象和理解的存在。因為西漢有個他們這套理論完全無解的bug。

  那就是絲綢之路怎麼維持運轉下去?

  所有百姓都守著幾十畝良田平均生產,去哪裡找成千上萬的商隊去開拓西域?

  即便絞盡腦汁,勉強找到了一個解決之法,即完全放棄西域開拓,讓胡人把絲綢之路上的財富全拿走,由胡人完全霸佔商路的經營權,組織商隊往來於中原。中原只負責提供商品。

  可問題還是沒辦法解決,另一個更棘手的問題是怎麼給這些商隊源源不斷的提供大量瓷器和絲綢?

  百姓都守著幾十畝農田平均生產呢,不可能有數十萬人去從事工商生產。

  當然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時候,就更傻眼了,一艘商船就能裝載六十多萬件瓷器,成千上萬的商船每日在港口吞吐貨物,僅一座港口城市,一年需要的工業品規模便數以億萬計。整個國家一年能產出的手工製成品恐怕要有數百億甚至數千億件。

  到這一步,對小農經濟而言已經完全是天方夜譚了。反正按照均田生產的小農經濟理念,這種經濟水平是怎麼也無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