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爬坑中 作品

第280章 掏你後路

 自己兒子過的滋潤,李振東看自己的這個侄女婿也就越發的順眼了起來。 

 “我還真是有事要麻煩您呢。”袁旭說道。 

 “我就知道,說吧。” 

 “咱們京城的五棵松樹體育館,運營方您熟嗎?我想拿下它的冠名權。” 

 袁旭正色說道。 

 知名地標建築對於國內多數城市來說並不罕見,如“小蠻腰”、“中國尊”等,但似乎只有擁有一座經營完備的大型體育場館才是一座城市真壕、真幸福的象徵。 

 然而由於高平臺、高投入等問題,體育場館生意很長時間內都是民營企業不敢覬覦的蛋糕。 

 當然,琴島除外,琴島市目前已經竣工的體育場館大大小小有12座之多。 

 除了最早的奧林匹克中心之外,其餘的11座,都是由袁氏集團旗下的各子公司出資冠名,並交由集團資產管理公司統一運營。 

 這其中,位於市區的6座場館基本上可以做到微利,而位於郊縣的4座則處於微虧狀態,還有一座是建在總部園區二期旁邊的,不做盈利性運營,歸屬集團內部使用,費用計入到集團運營費用中。 

 體育場館很長一段時間都被看作是“準公益性”的項目,國內大部分的體育場館都是由政府採取財政直接撥款的投資方式新建的。 

 這類場館往往由於缺乏項目開發的整體思維和賽後運營的成熟思路,不說投入下去的國有資本是否能順利收回,就是每年用在場館身上的運營維護費用往往也讓各地政府叫苦不迭。 

 這些年來,政府也確實在進行一系列的深化改革,包括簡政放權以及國企層面的改革等,但華夏的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民營企業跟國有企業相比,在制度等方面確實更加靈活,但在優質資源獲取等方面跟國有企業存在不小的差距。 

 特別像大型的體育場館,通常都是一個地方的稀有資源,民營企業很難參與到項目的運作中來,同時單純的體育場館投資對於企業來說也並非是一門好生意,民營企業自然更加缺乏投資的動力,這顯然沒辦法有效調動起市場應有的活力。 

 琴島市政府在境內體育場館建設運營中與袁氏集團的合作,也給了其它地方政府很多的啟示,通過多年來的學習和嘗試,各地政府也慢慢開始對有些體育項目進行開發模式上的創新,嘗試著更多的讓民營企業參與體育場館的建設和運營以及附屬其它權益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