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個哩嗝楞 作品

第一零四五章 沈括求實


                 大宋的任何一名有腦子的官員,都是十分重視文教發展的。地方官的一項主要政績,便在於興學建設。

  一則國朝以文治國,文重武輕。二則地方培育出來的學子,以後出頭當了官,也算是一份香火情。

  所以但凡地方的條件足夠,主政官員多多少少的都會投入一些資金,用以本地學堂、書院的建設發展。

  范仲淹這種大佬,自然也是喜歡提攜後輩,給國家培養人才的。就好像他現在對王言的提攜,都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范仲淹到了杭州就任,熟悉了州中事務以後,定下的任期之內的發展規劃之中,興學建設便是其中一條。

  範純仁是個孝順的,卻也不讓范仲淹省心,考了探花,進士及第,卻是不願去做官。范仲淹也不願意看著他沒什麼正經事兒,反而還要去同其他士子交遊,所以便讓範純仁做了杭州書院的教習。給士子上上課,管理一下書院,也能鍛鍊一下綜合能力,而且書院教習不是官職,不犯忌諱。老父親也算是操碎了心。

  一週的時間,足夠消息傳播開來。

  所以當王言被範純仁帶進書院之時,裡面真是盛況空前,錢塘及周邊距離不遠的士子,上千號人擁到了書院之中。有的十五六歲,有的二三十歲,更甚者,四十餘歲之人也有之。觀眾人衣衫打扮,也是富貴貧寒皆有。

  如此情景,自是不能在屋子裡講道,而是在書院做了景觀的院子之中,士子們密密麻麻的圍在四周,有的在廊間,有的在草地上,反正哪哪都是人。

  在眾人的圍觀之下,王言靈巧的爬到了中間的假山上,讓士子們都可以看到他。

  「王言見過諸君。」

  哪怕是在不規則的假山上,王言站立的也很自然,照樣是標準的四方行禮。

  「見過王通判。」

  眾士子也是良莠不齊的給王言還禮,但是問好的語氣還是很精神的,充分展示出了他們對於王言的期待。

  要說‘王通判"這個稱呼,還是在場的士子們在此前商量了一陣子才統一的,實在是王言比較特殊。

  十九歲中狀元,通判杭州。又是有著冠絕當世的書法,還提出了自己的學說、主張,甚至還自己寫了一本‘王言說"。時至今日,士子們基本都看了一遍,對於王言的主張都有了解。

  但若是不相熟的情況下,怎麼稱呼,這就成了問題。昔日京城之時,王言一口一個小弟,大家不管熟不熟,都叫得一聲‘子言兄"。但今非昔比,王言有了官身,還是一州的二把手,正經是在場士子的父母官,官民自然不是平等的。他們再叫‘子言兄",那就是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