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個哩嗝楞 作品

第八七九章 定計


                 這年月的謀士就沒有簡單的,雖不如諸葛亮那樣精通五行八卦、天文地理,但是一個個的也都是能看明白局勢的。即便不是每個人都長於謀略,但是一定都有智計。

  成公英的分析是正確的,確實如他所說,王言打涼州不可能興大軍,補給線拉的太長,送過去一石米得消耗一石米,這個投入是收穫極其不相配的。若真是拉那麼長的補給線,打下了涼州也沒用,因為失去了渡河攻打河南的機會。

  相對來說,河南地比涼州重要的太多。那裡的人口更多,土地更好,水利豐足。這是任何一個成熟的人,都會做的抉擇。何況王大將軍也可稱為軍事家,戰略家,他更加的不會腦子抽抽了,起大軍伐涼。

  事實上韓遂並沒有搞明白問題的關鍵,王言為什麼打涼州?就是因為這邊地貧,種地不太合適,可以大面積種植棉花,而且通西域,可以經商。河西走廊也有相當的戰略重要性,是東西咽喉之地,必要掌控。

  所以如果韓遂等人足夠聰明,他們現在更應該做的,是寫信求和。承諾將他們種出來的棉花全都低價出售給王言,承諾商稅交給王言。換言之,就是韓遂不依附,不投靠,但是要給王言打工。

  那麼只要他表示出了這個意思,王言就會立刻罷兵,並且還會與韓遂開放糧食交易,開始更大規模的通商,繁榮涼州。如此一來,韓遂絕對是可以安穩的活到王大將軍一統南北之時,絕對是最後一個死的。

  但是可惜,韓遂等人沒有領悟出來王言的意思,或者就算是想到了,也不甘心這麼做,因為那是真正的苟活。

  現在反抗,至少保證著自主。可一旦開放,讓王言進入涼州,韓遂等人毫不懷疑,彼時定然是兵不血刃,涼州就沒了,他老韓就成骨頭架子了,想跑都跑不了。

  沉吟片刻,明白了成公英的意思,韓遂點了點頭:「孟晦之言大善,若與呂布相持,王言必不大舉興兵來攻。然我等若能速勝,王賊亦未必來攻,實在得不償失。今呂布、張遼有兵五萬,且大半乃匈奴、鮮卑、羌等蠻夷,其戰力必然不足。

  如此,我當求速勝。若一戰功成,將呂布、張遼打出北地、安定二郡,王言知我軍強,必不復擾。孟晦以為如何?」

  成公英踱步思考著,他當然清楚,若是能夠速勝,讓王言知道他們是一塊難啃的骨頭,不敢輕易勞師遠征是正確的。但他覺得王言太過強大,而且對手下的軍民好的過分,如果呂布、張遼在涼州吃了虧,死了許多的軍卒,那麼難保王言不會不顧河南的袁紹,怒而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