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 183 章





既然他這個小孩兒不能多吃,那大家都不能多吃才公平!




所以霍善有樣學樣地給劉徹他們講述“人不能貪嘴”的養生道理。




劉徹伸手捏了捏霍善那軟乎乎的臉蛋,揭穿他剛才暗自醞釀的陰謀:“那你還給我抹那麼多?”




霍善:“……”




霍善氣鼓鼓地把劉徹的手扒拉開。




這壞蛋姨公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劉徹心情頗好地就著霍善那氣呼呼的模樣把剩下半張麵餅給吃完了,洗淨手讓霍善帶自己在太守府溜達溜達。




霍善一向是很好客的,尤其愛給人展示自己平時都在搗鼓什麼寶貝。




比如他這太守府中的空地都被他折騰成菜圃(雖然一般都是別人負責日常維護),他最愛和人講自己都在這些分散在府中各處的散裝園圃都種了些什麼。




這裡頭很多作物其實都是在暖房裡過的冬,還是最近天氣暖和了才移栽過來,方便霍善每天沒事幹的時候被忽悠去拔拔草抓抓蟲。




這麼小的娃兒,想讓他一整天都坐在屋裡讀書時不可能的,還不如給他找點可以充分活動腿腳的事情供他玩耍。




霍善就給劉徹重點介紹今年江夏郡準備推廣種植的幾種作物:棉花、番薯和番稻。




哦,還有新得來的番椒!




這些東西都帶個番字,據說是因為它們都是從南邊諸番傳過來的,但是具體有多南他也不曉得,反正是他們醫館給人治病得來的“診金”。




劉徹倒是記得霍善那個醫館的規矩,說是診金可以不用給,可以給他帶些種子或者種幾棵樹。




如今新豐縣那邊的醫館由華佗在那邊坐鎮,周圍已經多出一片矮林了。想必等霍善任滿歸去,就可以實現他家門口全是果樹的夢想!




只是沒想到這一規矩竟真的讓李長生他們從中發現一些值得推廣的作物。




因為這些作物都是南海以南的地方傳過來的,所以許多特性都更適合在南方生長。




唯獨這棉花卻是北方更適合。




劉徹看向那幾株剛從暖房移栽出來、已經長得挺茁壯的棉花,笑著說道:“看來你找得比張騫還快,不用他在西域那邊到處搜尋了。”




霍善這才想起自己以前和劉徹提起過棉花的事,他眨巴一下眼,說道:“西域那邊種別的作物很難活,種棉花和葡萄卻是很相宜的,聽說吸飽了日光的棉花特別暖和!”




他還給劉徹說起自己正在籌辦棉紡班的事,等這批生員學會了棉紡技術,棉花種出來以後就可以直接把它紡織成棉布了!




得虧了黃道婆的及時到來啊。




劉徹道:“黃道婆是誰?”




霍善道:“就是一個修道的婆婆。”




他和劉徹說起黃道婆在很遠很遠的南邊生活了二三十年、悉心學習當地土族的棉紡技術的事。她從南邊歸來,帶回的東西可珍貴了,從棉花脫籽到棉布紡織她都非常精通!




劉徹沒想到霍善還撿到了這樣的人才,看來他手頭的棉花種子也是從這位黃道婆那兒得來的。




女子不好封官,劉徹便問道:“這黃道婆可有子女或者兄弟?”




霍善如實答道:“她孤身一人,沒有家人了。”




劉徹沉吟片刻,說道:“若是她傳授的棉紡技術當真有用,你到時候上書給她討個表彰,再在郡中給她找幾個義子義女為她養老送終。”




都說農桑農桑,講的就是穿衣吃飯,農是吃飯,桑是穿衣,地方上的官吏有責任督促當地黔首勤種桑麻,保證人人都有足夠的衣服可穿。




這事兒要是沒辦好,小則男男女女衣不蔽體影響當地形象,大則許多窮苦人熬不過寒冬活活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