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 140 章

兩邊認識過了,袁枚便邀霍善一起喝粥。




袁枚是個愛吃的,特別喜歡在吃食上下功夫,也愛到處做客混吃混喝。




他和霍善聊起這粥和飯上的門道,許多人家待客用的菜還能入口,主食上卻難吃得要命,出去吃上一頓回來他得大病一場,那叫一個難受。




霍善好奇地問:“飯和粥還有什麼門道嗎?不就是把米糧放下去煮?”




袁枚說道:“非也,非也,我跟你講,回頭你吃上一口就知道了,吃過我這裡的飯和粥,別處的飯喝粥都入不了口了。”




袁枚還給霍善講自己從選米到蒸煮方方面面的講究,他們隨園的米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非香稻、冬霜、觀音秈、桃花秈之類的名米不下鍋;有了好米,還得講究火候,煮飯用火先武后文,煮出來的飯。




這粥煮起來也有許多講究,俗話說得好,寧可人等粥,毋寧粥等人,粥要煮到水米交融、柔膩適口的程度,才好意思端上桌來待客!




說話間,有人把粥送了上來,分明是極尋常的一碗白粥,聞著卻香極了。




霍善沾了劉徹的光,如今也不缺稻米吃,只是和著水下鍋就能煮出這種香味來的白米,他此前是沒見識過的。




霍善好奇地追問道:“你們這裡的人都是吃這樣好的米嗎?”




袁枚笑了笑,說道:“怎麼可能?也就我們江南這種魚米之鄉才能這麼挑挑揀揀。我去年剛去陝西當過小半年的縣令,那邊可沒有這麼多的米可以選,不過麵食倒是還不錯。”




至於尋常百姓可能吃不上白米飯,只能拿別的東西充當主食這種事,袁枚就沒和霍善講了。




霍善道:“我最喜歡吃麵食了!”




袁枚樂道:“那今天我讓人給你做道鰻面,拆出一整條大鰻魚的肉和入面裡,每一口都能吃到魚香味。”




霍善睜圓了眼睛,從沒聽過還能把魚揉進面裡的,這就是江南魚米之鄉的吃飯嗎?就算是吃麵,咱也要把魚給加上!




這讓霍善想起自己剛吃過的鹹魚粽子。




他興致盎然地和袁枚分享起來。




袁枚聞言笑道:“這沒什麼稀奇的,揚州那邊還有火腿粽子,糯米中裹上一大塊火腿,下鍋悶煨上一天一夜,肉和米都被煨到了一塊,吃著特別香。等今年端午你過來玩耍,我帶你去吃這火腿粽子。”




霍善又聽說一種新鮮的粽子口味,麻溜給記了下來。




一大一小兩吃貨聊夠了,便開始埋頭喝自己碗裡的粥,桌上還有些送粥用的小菜,霍善吃一樣就向袁枚問一樣,一頓早飯吃得其樂融融。




阿印都在邊上聽得驚奇不已,沒想到霍善居然和袁枚這麼聊得來。




不過想到霍善平時就是和誰都要聊上幾句的性格,她舅舅似乎也差不多,兩個人有那麼多話聊似乎也不稀奇。




別人要舉辦婚宴,霍善也不好在別人成婚當天找人看病,所以他想出門去逛逛金陵城,最好能瞧瞧這邊都有些什麼




藥。如果以後他要在這邊義診,怎麼都得摸清楚能用什麼藥才行!




袁枚都已經把事情安排下去了,早上也沒什麼事幹,當即表示可以親自帶他出去溜達。




為了讓外甥女開闊一下眼界,以後不要和妹妹那樣死腦筋,袁枚招呼阿印也跟上。




隨園地理位置極佳,出門便可以看到清涼山、五臺山等名山,可謂是群山環繞。這座名園所在的小倉山,就是清涼山的支脈之一。




清涼山那可是南唐後主李煜最愛的避暑場所,聽它的名字就知道了,天氣悶熱的時候住到這邊來,保證可以舒舒服服地過完一整個夏天。




只不過現在是冬天,走在外頭有點清涼過頭了,霍善麻溜裹緊自己的小棉襖、戴好自己的小棉帽,跟著袁枚就近參觀清代藥房。




有袁枚的面子在,不管掌櫃還是學徒都很客氣,霍善想看什麼就給他看什麼。




眾人都沒把袁枚說的“四歲小神醫”當真,見霍善瞧得挺認真,掌櫃的還打趣道:“小神醫難得來一趟,可得給我們掌掌眼,看看我們店裡有沒有收到以次充好的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