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 88 章

另一邊,劉徹還不知道他相中的魚(嬴政)已經跑了。




相比於秦始皇愛事事親力親為的毛病,劉徹是個很知道變通的人。




比如漢初朝事基本決斷於丞相、御史大夫兩大領頭人,他就把手段強硬、野心勃勃的張湯摁在御史大夫上,事事都詢問張湯的意見,要緊的問題都讓張湯去解決。




丞相想表現自己,那就得兢兢業業辦事了,要不然張湯會狠狠咬下他一塊肉。




事實證明這樣的安排確實很省心,張湯乃是小吏出身,雖然偶爾有點小心思,卻不至於鬧得太難看,是劉徹用得十分順手的人才。




他還提溜起四曹尚書來為自己篩選各類奏請表箋,這些人帶著下屬郎官先對天下事務按照公卿事、民事、刑事、外事四大類別進行初篩,分出個輕重緩急來,再呈給他處理。




這四曹尚書地位不高,俸祿也不高,都屬於迫切希望自己能有進身之階的那類人,再加上有眾多郎官在底下等著表現自己,所以四曹尚書及給事郎官篩選起奏請表箋沒人敢不盡心。




反正吧,底下這套文官班底的大平衡小平衡,劉徹都玩得非常順溜。




朝廷這些苦活累活都有人幹了,劉徹自然有事沒事就能微服出行,在外頭到處溜達。




這日大朝會,有人提起了匈奴前來請求和親的事。




這就讓劉徹很掃興了。




以前匈奴勢大,見他十六歲登基,便派遣使者過來要求朝廷嫁個公主過去。




當時有人提議不要答應,結果以韓安國為首的儒臣都認為“千里而戰,兵不獲利”“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彊”,與其費勁不討好地去打匈奴,還不如和親算了!




那時候滿朝文武皆應和韓安國的話,而年僅十八/九歲的劉徹沒能完全把控朝局,只能把自己的宗親送去和親。




劉徹御宇二十餘載,已經忘了許多事,有些事卻記得格外清晰。那時候他尚年少,群臣洶洶,而匈奴對大漢而言也確實是個需要安撫的巨大威脅,所以不得不妥協。




現在他得了衛青和霍去病,對戰匈奴屢次大捷,居然匈奴居然還想讓大漢再給他嫁個公主。




劉徹冷笑著問群臣對此有什麼看法。




博士狄山舉笏開口:“臣認為應該和親。”




等到劉徹問他緣故,他就開始洋洋灑灑地講起了“兵者兇器,未易數動”的大道理。




先說高祖皇帝打匈奴被困只能和親,再說文帝想打匈奴弄得邊境蕭條將士苦不堪言,最後說七國之亂嚇得景帝心驚膽戰,於是景帝終生不言兵事,天下黔首安居樂業!




話裡話外的意思全是打仗沒好事,你看你爹幹得多好,趕緊學學你爹縮起腦袋做人吧!




劉徹冷眼瞧著這隻出頭鳥,只覺儒生真是從來都沒變過,當初韓安國是這個想法,現在狄山也是這個想法。




在這些人眼裡,連當初文帝備戰都是錯的,不說匈奴屢次犯邊在大漢疆域內為所欲為,非說文




帝養兵弄得民不聊生。




沒有文帝當時的厲兵秣馬,真當他們還能安安穩穩待在長安城大放厥詞?




不過以這些傢伙的尿性,匈奴真要越境而來,他們怕不是會第一個棄城而逃。




這些傢伙一百個裡頭都挑不出一個有血性的。




也就多讀了幾本書才混成了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