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 72 章

在他們頻繁打匈奴之前,有個人給劉徹出了個好主意:推恩令。




推恩令表面上的說辭是這樣的:現在你們只有嫡長子能夠襲爵,其他孩子什麼都撈不到。同樣都是你的血脈,日後卻可能過得比尋常黔首都不如,朕看著真是於心不忍啊。不如這樣的吧,我們把你的封地分一分,嫡長子分大份的,剩下的切吧切吧分給其他孩子。




這樣一來,你所有兒子都能過上好日子,咱老劉家所有後代都能幸福快樂,何樂而不為!




至於實際上這麼做是為了什麼,提出這個主張的主父偃最清楚了:無非是重提賈誼、晁錯他們講過的諸侯王威脅論,通過這種辦法進行變相削藩。




這封地一小份一小份切下去,只會越來越成不了氣候。




要是其中出幾個無後的,那肯定是收歸國有啊。




這樣一來,諸侯王自然就被削弱了,再也沒法重演當初的七王之亂——畢竟分個幾代你的封地估計都跟個縣那麼大了,哪裡還有能耐造反?




諸侯王又不是傻子,那肯定是不樂意的。




主父偃還提了另一個建議,那就是讓劉徹效仿太祖把各地豪強富戶徙往茂陵。




主父偃一口氣得罪諸侯王與各地豪強富戶,在朝中又因為聖恩正隆、樹敵無數,於是他提出這些主張沒幾年就賠上了自己全族性命。




如今主父偃人雖然被誅殺全家將近十年,他的建議卻是沿用至今。




當初主父偃初到長安還曾請衛青幫忙引薦,衛青那時候在劉徹面前提了主父偃此人好幾次,可惜劉徹一直沒召見他的意思。




直至主父偃自行上書,劉徹才把他召進宮問對,而且是早上上的書、傍晚便進的宮。




可見主父偃的主張其實很對劉徹的胃口。




想到主父偃被族殺的下場,衛青心中也有些嘆惋。




想當好劉徹手裡的刀並不容易。




既然是舅甥私底下談話,衛青便沒有太多顧忌,直言道:“陛下讓你找機會上書請封三王?”




霍去病微頓,聽衛青說得稀鬆平常,便知劉徹也將此事與衛青講了。他點頭說道:“確有此事。”




劉徹目前攏共就四個兒子,劉據已經成了太子,餘下三個人都不是衛皇后所出,而且年紀都不大,才堪堪能掌握最基本的禮儀。




劉徹讓他領頭請封三子為王的時候,霍去病也想不明白其中曲折。




既然想不明白,霍去病也懶得計較太多,他奉命走程序就是了。他是當朝大司馬,又是皇帝表甥,算得上是皇親國戚,於情於理由他上書都挺合適。




只是這事情還得再籌備一段時間、找個適宜的時機再上書,霍去病也沒與旁人講過。




衛青一看便知道霍去病沒把這事放在心上。




衛青便給他剖析起其中的利害關係。




這事其實還是與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有關,目前推恩令已經逐步推行下去,只是朝中仍有不少人與諸侯王眉來眼去,想方




設法抵抗推恩令的執行。




還有人拿“支子不祭”來說事。




支子不祭的意思是嫡長子以下的孩子是沒資格祭祀祖先的。




連祭祀祖先的資格都沒有,憑啥分走祖上傳下來的土地?




還有一些則是以孩子還小,不適合給他們“推恩”為由拖延著。




劉徹是親眼見識過諸侯王如何作亂的,怎麼可能容忍他們這麼推三阻四。




孩子還小是吧,支子不祭是吧,看看我這孩子還沒滿十歲,我就早早把他們給分封出去了。你們還有什麼想說的嗎?




劉徹準備給三位皇子挑的封地,也是開了大漢的先例,這次他不準備拿整個郡給三子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