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作品

第252章、不講道理的

  朱厚熜赤裸裸地說出他這個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拿宗親做榜樣。但那第一點先說出了口,似乎諸藩利益上並沒有被侵奪什麼,除了可以在藩地逍遙自在、暗地裡有大量俸糧之外的收入。

  “第三點,朕創新學,行新法,再造大明,心裡始終想的是宗室可用,而非宗室需除。如今朝堂中樞君臣一心,朕年輕健壯,威德日隆。三五十年內,爾等如何行止,今日之後慎思之。列祖列宗面前,朕心天日可鑑。這大明江山是朱家打下的,朕再造大明,也會再靠朱家,只怕朱家已經如那孔家無知小兒所譏諷的一般,小家子氣而已。”

  “若只知攫取民利而不思守業、再創新基業,那麼當初太祖分封諸王護衛大明之意何存?如今為免同室操戈,藩王是沒有了護衛軍;祖宗餘蔭在,宗親也無需出生入死、上陣殺敵。但宗室可以出力的地方很多,可以有功於國的路子也很多!昔年太祖驅除韃虜、再造華夏,如今我朱厚熜也希望我朱家再有一樁無上功業於華夏。”

  “如此一來,將來就算我皇明終有亡國之日,後世百姓念及大明朱家,念及新學之重要,念及新法之功效,念及我大明開拓寰宇之遠見,也能說一句朱家於我華夏諸族實有不世之功!以朕之雄心,何須憂慮大位不穩,何須猜忌爾等?朕數年來苦心,盼爾等回去細細思量,勉勵子嗣同宗!”

  諸王是這才親眼見到這位年少的皇帝,當面對他有一個清晰的印象。

  皇帝之名雖然尊貴無上,可做人的談吐、氣度、性情是另一回事。

  現在剛到弱冠之年的皇帝只蓄了一點須而已,可他直白地說這些話、後面闡述他抱負的時候,所展示的畢竟是睥睨天下的氣勢和自信異常的心態。

  遠在藩地之時,只覺得朝中大概是一個血氣方剛、少年意氣的皇帝與一群身居高位、只願求名的重臣,他們急功近利地就從正德十六年廣東屯門海戰後將大明一步步推到如今藩王、士紳都難以心安的程度,使天下面臨著巨大的變化。

  在變化面前,人本能地會覺得沒有安全感。

  現在他們發現,主導這場變化的君臣,不知為何,很缺乏那種如履薄冰、很擔心天下局勢不可控起來的惶恐。

  這種自信似乎根本不講道理。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面前這個年輕的皇帝讓他們感覺:楊廷和真的選立了一位英主、雄主。

  雖然他口中說著無上功業,此刻新學卻在被質疑、新法仍舊被阻攔、南方有大旱、還有一場叛亂。

  從皇帝的眼神來看,他似乎覺得這些不算多嚴重的事。

  錦衣衛詔獄裡,王佐又一次到了傅榮忠面前,笑呵呵地問:“傅‘尚書’,還不肯招認?以你這點才幹水平,也敢謀劃叛亂大事?有哪些人跟你保證過只要檄文一發必定雲集景從?你看看現在,檄文發出來都快兩個月了,天下除了湖廣三衛,哪裡還有動靜?”

  傅榮忠只是看著一個方向,眼神裡有著不可思議。

  因為他之前被帶過來時,看到了那邊一間牢房裡住著孔聞韶。

  這皇帝是真的瘋了!

  檄文發出前,只是知道張孚敬被任為山東總督,有了孔子祀典的爭議。

  天下既然已經有了叛亂,怎麼還敢直接把衍聖公抓到了京城來的動作?

  皇帝難道覺得旱情當前,天下還不夠亂嗎?

  他瘋狂地笑了好多聲,然後忍著劇痛咬牙說道:“要我招認?我招認出來,你們是不是全都辦了?”

  王佐一臉笑眯眯:“那就最好了。不辦大案,我怎麼立功?”

  事已至此,傅榮忠的眼神反而亮了起來。

  雖然被擒,但這只是開始。如此形勢,皇帝還要辦這樣波及全國不知多少官紳的大案,天下必定大亂。

  撥亂反正之日,就是他傅榮忠這個“先烈”沉冤得雪、青史留名之時!

  “好,那你得多備筆墨紙張才是!”他是那種看熱鬧不嫌事大的表情。

  王佐開心得不得了,連連點頭。

  果然是憨到冒頭謀反的人,腦筋多少有點不清楚。

  招不招是一回事,辦不辦是另一回事。

  皇帝是最會使過的了,官紳的骨頭也遠比許多人想象的要軟。

  真正聰明的都知道在皇帝握著沙包大的拳頭站到面前時該怎麼選。

  新法嘛,是會損失不少利益,但比起丟命滅族,難道活著不香嗎?

  知道朱見浚、孔聞韶、傅榮忠都已經被抓了,還憨的會“被逼無奈鋌而走險”,聰明的都會觀望。

  而在他們觀望的這段時間裡,京城消息傳出。

  十月初一朔日朝會後,皇帝南巡!

  和皇帝一起南巡的,有崔元和鎮國公一起統帥的京營五千大軍。

  負責供應糧餉的,是山東總督張孚敬以及“深明大義”捐出了不少錢糧的山東三王。

  山東稅賦那麼重,今年還要支應南直隸的賑災糧,哪還有這麼多錢糧的?

  朱厚熜在養心殿裡看著張孚敬的奏報只能感慨:“這就是夫子後人?假的吧?”

  (本章完)

  http:///yt92505/36170124.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