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山居士 作品

第五百一十二章 取南陽

    因此魏國的兵權又全部牢牢掌控在宗族大將手中。

    宛城的“宛”字,在古代就是“四方高中央低”的意思。春秋初期,楚國在這裡建築了城邑,作為問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

    宛城對魏國來說非常重要,只要能守住宛城,則中原腹地就是安全的,魏國就還能再支撐上幾年,幾年之後說不定就有轉機。

    但有些城池不是你想守就能守住的,比如長安城,如果你不敢出城野戰,再高大的城牆在威力巨大的火藥面前都跟土牆一樣。當年張繡也在宛城多次打敗曹軍,但最終還是投降了。

    楚軍攻打宛城比攻打長安還要方便,因為宛城靠近淯水,楚軍可以沿河行軍,還可以利用淯水來運送糧草、武器。而南陽盆地雖然三面環山,但宛城附近卻跟長安一樣無險可守。

    為了牽制魏軍在豫州、徐州、青州的兵力,楚國大將甘寧、丁奉、呂蒙、馮習、文聘、陸遜、蔣欽、朱桓等人匯聚東海海軍、南海海軍和內河水軍十餘萬,在淮南、廣陵和北方沿海等地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攻勢。

    至219年夏,在付出幾萬傷亡之後,楚軍用火藥炸開了宛城的城牆,繼而佔領了宛城,收復了南陽郡。

    魏軍又損失了大量士兵,國力進一步衰退,殘兵退至許都。

    此時的曹丕面臨一個兩難的選擇,到底該堅守洛陽,還是退到鄴城去。

    堅守洛陽就是表明自己堅決不會放棄中原,表面自己堅決抵抗到底的決心,能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一下士氣,但也將面臨有可能被堵在洛陽的危險。

    而退守鄴城可以避免受到楚軍的兵鋒威脅,可以憑藉黃河天險暫時擋住楚軍的進攻,然後依靠冀州、幽州、幷州的人力物力組織反攻。但退守鄴城就意味著魏國將放棄豫州、兗州、徐州和青州的地盤,魏國將從正統的中原王朝政權變成一個偏安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