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染衣 作品

第十一節 商站

    “瓊海煤”號在兩艘巡邏艇的護航下,緩緩靠上了“聖女灣”上的中環一號碼頭――中央政務院已經正式發出了地名命名文件,將香山澳正式改名為“香港島”,852基地改稱“中環”;維多利亞灣命名為“聖女灣”。取代根本不存在的維多利亞女王的大名。

    “瓊海煤”的甲板上站著幾個穿著灰色、綠色制服的人,正在對修建中的中環基地指指點點。高大健壯的身材和較好的服裝說明他們是所謂的“元老”。在碼頭上忙活充當裝卸工的士兵們交頭接耳,又一批元老的到來是不是意味著有新得行動要開展?在針對珠江流域的軍事行動結束之後,許多元老相繼離開了香港。現在島上的元老只剩下二三人而已。

    大鯨號在大發艇的牽引下,緩緩靠上了棧橋,搭起了跳板。在港務人員上船進行檢驗的時候,幾名元老已經下了船,一名二十五六歲的元老模樣的人原本正在碼頭的旁邊的一個小棚子裡,這會快步迎接了上去。

    “梅工!你來了。”年輕人向船上下來的一名三十多歲的元老打著招呼,來人正式建築總公司的梅林。

    “小史,你這裡的幹得不壞。”梅林環顧四周,“四個月,初具規模。”

    尖厲的汽笛鳴叫起來――港務已經注意到瓊海煤上掛著象徵最高危險標誌的紅色警告旗,原本在一號碼頭附近勞作的勞工和士兵們迅速的疏散開了。

    “怎麼?運來了危險品。”小史有點變色。

    “炸藥。”梅林簡短的說道,“你不是申請了炸藥開山用嗎?”

    “對,對,我們先走吧。”

    幾個人顧不上彼此寒暄,很寬在被叫做“小史”的人的帶領下,往中環基地的商站走去。商站距離海邊的碼頭有1公里多,建築隊在這裡修築了一條熟鐵軌的標軌,用來在兩地之間運輸貨物和人員。

    自從珠江口分遣隊在1630年的9月在香港登陸以來,852基地的開發一直在進行中,規劃中的中環基地已經形成了大致的規模。而商站是整個基地的核心建築。是統治的堡壘和基礎。這座建築物是按照19世紀的武裝商站模式再參考現代政府公用建設設計經驗綜合設計之後修築。面積不大,但是各項配套設施完善。

    整個主城堡是長方形多層空心建築。結構大致就是由多層建築物圍繞起來的一大片空地。四個角是四座凸角堡,每座高5層,高17米。頂部是露天炮臺。其下各層是分別是衛兵住所、彈藥庫、健身房……最底層是廁所,使用海水沖洗。

    除了凸角堡之外,所有樓層均為4層高14米。朝外的方向一二層均不開窗戶,三樓以上才有窗戶,有鐵製防護窗板,遭遇攻擊的時候可以關閉。但是對內部大院則每層均有窗戶,便於通風和採光。樓層的頂部露臺均設有防禦工事。

    朝向南面的樓是對外辦公區,底層是大廳和大門。一切需要對外辦公的機構全部設在這裡。在南面大樓的中間,有五層高的鐘樓一座。東面的樓層是宿舍區,警衛部隊的士兵和歸化民職員、幹部住在這裡。每一層均配有大型盥洗室。底層的一部分是食堂和廚房,一部分為武器庫。西面同樣為四層,一、二層為倉庫,三層設有衛生所和住院部,第四層是也是宿舍。北面是輔助用房,包括鍋爐房、泵房和風電發電所。同時設有臨時拘押所和各種庫房――包括在底樓的車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