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東南亞之王 作品

第九百四十八章 準備進攻

  “另外,奧斯曼人還有一個集團軍留守伊斯坦布爾,防止英國人再次發動達達尼爾海峽戰役。”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這個集團軍是奧斯曼人最精銳的部隊,約十八萬人。”

  “除開這十八萬人,奧斯曼人可動用的野戰部隊只有二十萬左右,還分佈在三條戰線上。”

  “如果我們能佔領開塞利到安卡拉一線,形成一道隔離網,主力部隊就能在擊敗奧斯曼人後,從容的對奧斯曼人展開追擊。”

  “如此一來,也打消了奧斯曼人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可能,也能極大的削弱奧斯曼人的反抗能力。”

  “而即便奧斯曼人準備支援艾因塔布及東部的奧斯曼帝國陸軍,他們也無法越過我們在安卡拉——開塞利一線構制的防禦陣地。”

  “這樣,有效的對奧斯曼人進行切割後,相信主力的壓力會小很多,戰爭進展會加快不少。”

  黃正方在地圖上劃出一條又一條線。

  奧斯曼人一直在招募人手補充軍隊的損失,還在德國人的建議下,時不時的送一批人到艾因塔布,熟悉戰爭,磨鍊戰鬥技巧和戰鬥意志。

  不過,奧斯曼人因為缺乏必備的戰爭物資,如基礎的武器彈藥等,而不得不限制隊伍的規模,軍隊補充緩慢。

  直到羅馬尼亞和俄國相繼退出戰爭,德國和奧匈帝國壓力驟降,才能擠出部分物資支援奧斯曼人。

  也就是這段時間,奧斯曼人才迅速擴大著軍隊規模。

  不過,這些軍隊的素質極差,平均每人只進行了兩個月的新兵訓練,只打過三發子彈。

  奧斯曼人也知道這些人不頂用,不過前線危急,物資緊張,不頂用也得頂上去。

  而這些,華夏帝國通通清楚。

  “越過山脈,要保證突然性,重武器必然無法攜帶。”

  “且冬季寒冷,春季溼潤,最快也要到明年夏季,重武器才能通過山脈抵達前線。”

  “這個問題,你們怎麼解決?”

  鄭磊點了點頭,黃正方和鄭尚青不愧是他手底下最有想法的青年軍官,作戰計劃處處體現了一個險字。

  但這正是他要的,孫子兵法有云“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自古以來,兵出險招,都是一箇中性詞彙。

  華夏帝國的軍官培養太急促了,雖然經歷了多次戰鬥,但是幾乎每一次戰鬥,裝備水平和戰鬥方式都有極大的變化。

  例如第一次南日戰爭時,是塹壕戰的前身,南華帝國用機槍將入侵加里曼丹的日本人給圍死了。

  而第三次南日戰爭,也就是華日戰爭時,戰鬥方式已經變成遠海封鎖,步炮協同了。

  快速迭代的戰術和裝備水平,讓華夏帝國的軍官們只能按部就班的通過參謀部擬定的穩妥計劃進行戰鬥。

  兵出險招,在華夏帝國大部分軍官腦海中都沒有這個意識。

  “報告,我們的解決方式是,全部由輕步兵在空軍的掩護下進行攻擊,不攜帶任何重型武器。”

  “大炮也只攜帶76毫米山炮,即便是37毫米野戰炮也不攜帶。”

  黃正方和鄭尚青對視一眼。

  76毫米山炮也叫76毫米步兵炮,是榴彈炮的一種,身管較短,重量較輕只有幾百公斤,拆開能由炮班扛著走。

  這種便攜式步兵伴隨火力,沒有加農炮強大的射程和破甲能力,但是對付普通的野戰工事,精準命中的話,其威力足夠保證摧毀。

  只是,曲射炮的操縱難度和精準度的確比加農炮低,中近距離上,加農炮能直接瞄準直射,精準度比步槍還強,破壞力也更大。

  但是,黃正方不需要這些。

  “我已經聽說了空軍在泰國的戰鬥方式,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如果我們能集中足夠的飛機,一定程度上能取代炮兵的作用。”

  “只要取的第一階段突破,攻破了開塞利,接下來奧斯曼人要麼調動手中的精銳部隊前來抵抗,要麼坐視戰役失敗。”

  “而一旦他們調動手中僅剩的精銳部隊……”

  黃正方在位於伊斯坦布爾的奧斯曼帝國第一集團軍標誌上畫了個箭頭,指向安卡拉——開塞利一線。

  “這樣,海軍就能趁機進攻加利波利半島,或者強渡達達尼爾海峽,二者都將直接威脅伊斯坦布爾。”

  鄭磊聽到後不住了點頭補充道。

  這才是他想要的輔助部隊,而非那種一個勁兒圍繞著艾因塔布展開的,毫無生氣的計劃。

  這樣的計劃其實很正確,圍繞著艾因塔布打,能保證儘快攻下艾因塔布。

  但問題是,即便沒有這支在艾因塔布後面的部隊,鄭磊也不覺得艾因塔布能擋住他的進攻。

  這些個日子,華夏帝國陸軍已經進行了充分的調整,戰鬥力又上升了一個臺階。

  集中兵力打固然穩妥,但是這樣四平八穩的戰鬥方式光讓比雷吉克方向的軍隊就能打完。

  投入阿達納方面的集團軍,完全就是浪費。

  再說了,奧斯曼尼耶及海灣東部也有兩個軍的部隊,用來輔助進攻已經完全足夠了。

  他需要的是,加快戰爭進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