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東南亞之王 作品

第六百一十八章 收穫(一部分)

  “袁宮保不是還沒走嗎?讓他去幫孫載之,把田產一類的處理了,依靠這些不動產,足夠啟動了。”

  “青帝國不是沒有錢,民間躺著大量的資金,卻絲毫不流通,甚至常年被埋在地下。”

  “他們不是喜歡田產嗎?給他們機會,反正田產馬上就要不值錢了。”劉一鳴說道。

  田產為什麼值錢?因為這是在農業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資料。

  從整個國家的角度來說,掌握了農田,就掌握了糧食,就掌控了這個國家,所以每朝每代都會耗費巨大代價清查田產。

  從個人角度來說,掌握足夠多的田產,租出去,他就能不用付出任何勞動便獲得大量收入。

  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農業社會,糧食值錢的前提下。

  工業社會對農業社會的降維打擊是全方位的,例如糧食。

  農業社會,即便採用輪流耕作的方式,一畝地的年產量也很難突破400斤(稻穀)。

  而工業社會,能對稻種進行科學化的篩選,選出高產稻種,即便沒有,化肥的使用,也能輕易使水稻畝產翻倍,只需要密植即可。

  考慮到輪流耕作需要雙倍的土地,工業社會的農業產量保守是農業社會的四倍。

  實際上,化肥的使用和種子的改良,翻十倍也不算誇張。

  清末小麥產量每畝一百斤到三百斤,後者只有風調雨順時肥沃的上等田才能達到。

  而工業時代,即便是南方,小麥的畝產量也超過八百斤,北方更是在一千一百斤左右。

  水稻就更不用說了。感謝。

  工業時代對農業時代是全方位的碾壓,劉一鳴不打算在手裡留普通農田。

  農場倒是需要,不過是建設兵團。

  至於糧食,機械化農業推廣開後,東南亞地區產的糧食足夠額外養活一億人。

  劉一鳴會讓那群抱著土地頑固不化的人知道,土地的產出不再是旱澇保收了。

  
  當然,這會傷害到普通農民,不過,劉一鳴也沒辦法。

  劉一鳴需要將人口轉移到工業生產中去,農業則以機械化農場為主,進行大農場生產模式,這樣能最大化利用人力。

  而以華夏人對土地的熱愛,還有對餓肚子的恐懼,特別是那些佃戶和流民,很難讓他們放棄土地投入工業中。

  劉一鳴沒有那樣強大的號召力,號召人投入工業生產中,只能以市場的手段,將人趕過去。

  這一幕在歷史上上演過,被許多人稱之為時代的陣痛,簡單幾個字,不知道包含了多少血和淚。

  不過,錯的不是這個決策,沒有這股陣痛,也許大家還填不飽肚子呢。

  現在不一樣,後工業時代,基礎工業附加值很低,但是此刻,初等工業附加值還能看。

  而且,歐洲的戰爭會加快這個步伐的,劉一鳴已經決定了,如果一九一五年,戰爭還不爆發,那他就會下場引爆這個炸彈。

  因為他需要歐洲積累的財富,來加速華夏的建設。

  那一億元,就是他用來準備戰爭的,不過不是歐洲,而是……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