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646章 側衛進化論

 這次開口回答的是已經在112廠駐場近兩年的姚夢娜:

 “就飛機本身來說,目前唯一的障礙就是新型機體後半部分的框架結構件從拼焊工藝變成了一體化鍛壓工藝,所以得等到7萬噸模鍛壓機投產之後才能造出來。”

 “當然,那個項目也是你主抓的,所以效率應該不太成問題。”

 說到這裡時,會議室裡幾乎所有的視線都在常浩南身上聚焦了一瞬——

 一個人,同時負責兩個國家重點型號……

 總之就是很離譜。

 姚夢娜也趁機盯著常浩南瞅了一會,不過也很快就繼續了剛才的回答:

 “不過根據黎明那邊的生產計劃,他們小批量試製的速度大概是每年1624臺發動機,考慮到改方案之後的殲10必須用渦扇10才能推起來,所以能留給我們的配額肯定是不夠。”

 “所以,考慮到目前日益緊張的軍事鬥爭節奏,我們的想法是,等到模鍛壓機投產之後,就開始小批量生產經過完全升級、使用渦扇10發動機、全新機體、1493雷達、集中式飛行計算機和數字電傳飛控的全新型號殲11b/殲11bs,產量取決於新發動機的供貨量。”

 “同時,也再繼續生產12個批次,也就是2448架只升級新雷達和半玻璃化座艙,其餘部分保持不變的有限改進型號,目前暫定叫做殲11am和殲11asm,讓空軍能夠儘快擴大三代機隊,保證最近兩三年的即戰力。”

 “這樣等個幾年,到渦扇10的生產效率提高到足夠供貨的水平之後,就可以順利過渡到全面生產新改進型……”

 介紹完生產計劃之後,姚夢娜重新抬起頭看向常浩南,推了推鼻樑上的圓框眼鏡:

 “這個方案如何?”

 自然是非常好。

 常浩南在內心想到。

 就現有條件來說,這基本已經算是最穩妥的生產規劃了。

 “模鍛壓機……我的計劃是作為國慶獻禮項目,到現在為止一切正常,所以……大概能在今年下半年投產。”

 這句話,算是給112廠這邊餵了一顆定心丸。

 有限改進型畢竟只是權宜之計,真正能跟殲10爭奪空軍主力型號位置的,還得是正兒八經的殲11b。

 “至於渦扇10的生產效率……”

 這個問題,他也有些頭疼。

 制約渦扇10生產速度的是熱端三大部件——渦輪盤、渦輪葉片和燃燒室內壁。

 主要是為了提高主動冷卻效率,採用了內部形狀非常複雜的異型氣膜孔。

 而電火花加工的理論速度上限基本也就是現在這樣了,良品率低的嚇人,單純買新設備擴充生產效果不會很好。

 畢竟華夏也還沒財大氣粗到不計生產損耗的程度。

 至於用系統強開一條電化學加工的科技樹……

 哪怕等到渦扇10和模鍛壓機兩個項目全都完成,恐怕獎勵的積分也不夠這麼揮霍。

 所以,常浩南也只好先祭出緩兵之計:

 “生產效率這塊,我日後再想想辦法吧,爭取能儘快給兩個型號提供足夠的發動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