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630章 加力燃燒!

 姜甫和的猜測自然是對的。

 常浩南和他二臉懵逼地對視一會之後,點了點頭:

 “雖然從嚴謹的工程學角度來講,在真正打開加力燃燒室,把數據給測出來之前,我都無法保證情況一定會如何。”

 “但是……至少就我的目標而言,確實是要把渦扇10的海平面加力推重比做到9。”

 說到這裡,或許是覺得剛才姜甫和說的那段內容可能引發歧義,所以又補充了一句:

 “我是指,真正的9,不是四捨五入的那種。”

 實際上,兩個人之所以在這件事情的理解上面會出現分歧,主要還是因為時代背景不一樣。

 在90年代這會,大家的主力裝備實際上還都是7080年代開始研發的產品。

 當然,華夏這邊的主力裝備大部分還是5060年代的……

 而在冷戰時期,鐵幕兩邊不管是單純出自面子因素,還是出自給對方施加軍事和心理雙重壓力的實際考慮,都會傾向於把自家裝備的性能儘可能往高報。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美蘇兩國都長期沉迷於用經過特殊改裝的飛機去刷記錄。

 幾乎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但雙方都樂此不疲。

 所以,對於從60年代參加工作,幾乎完整地經歷了這一階段的姜甫和來說,他腦子裡的概念也自然就是如此。

 但常浩南雖然已經重生了快兩年半的時間,但他真正受教育和學習做項目的時間是上輩子的21世紀初。

 在那個階段,各國對於裝備性能的宣傳逐漸轉為務實,很多過去投機取巧的習慣也逐漸得到改正。

 更重要的是,華夏逐漸開始建立一套自己的工業話語體系,不再完全跟著國外走。

 雖然到了2010年往後,隨著互聯網思維逐漸興起,無論國內國外,在ppt上畫大餅的習慣又重新出現,而且甚至比冷戰時期更加瘋狂,但那個時候常浩南的學術習慣已經基本定型,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

 這才出現了一些跟這個年代“格格不入”的想法。

 而另一邊的姜甫和在聽到常浩南的解釋之後,直接就是一個肅然起敬。

 在他看來,常浩南這都已經不只是腳踏實地了。

 完全是自己在給自己上難度。

 要是按照過去的國際慣例,眼前這渦扇10直接叫“推重比10一級航空發動機”都沒有任何問題。

 那到時候在宣傳上稍微動一動思路,就可以直接說我國航空發動機直接從二代躍入四代水準云云。

 而常浩南自己基本上也就可以直接等著評院士了。

 但是現在這麼一搞……

 “嗯……”

 “嗯?”

 想到這裡,姜甫和的思路停下來了。

 因為他突然意識到……

 好像就算是現在這樣,對方只要能把渦扇10這個項目給做完,也可以坐等著評院士……